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高中试卷 >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卷 > 高中语文必修四其它试卷
资源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期初测试卷
所属版本: 人教版
文件类型: /DOC
文件大小: 246.50 KB
资源提供: afdjh
访问次数:
资源等级:
添加时间: 2013-04-29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搜索: 搜索关键字为“高二下期语文期初”的资料
下载地址: [  本地下载   下载权限:普通会员  扣除点数:1  ] (获得点数说明)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
相关资源:
上一篇: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第一次周练测试卷
下一篇: 海南省琼海市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相关搜索:
  • 百度中搜索:“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期初测试卷”的相关资料
  • 360中搜索:“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期初测试卷”的相关资料
  • 腾讯中搜索:“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期初测试卷”的相关资料
  • 搜狗中搜索:“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3年高二下期语文期初测试卷”的相关资料
  • 下载说明: ☉本站所有资源下载都来自本站服务器,如果不能下载,请向我们报告错误!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师教学用,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本站所有资源都经过测试,如是压缩格式请下载后先用WinRAR解压后再用相关软件打开。
    ☉如果是Flash课件你无法正常打开,请下载安装最新版Flash播放器
    ☉其它常用工具软件你也可以在我站下载。
    ☉由于网站服务器承受能力有限,请不要盗链我们提供的资源,谢谢!!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栏分类导航
      高中语文必修四阶段月考试卷 (683)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试卷 (113)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中试卷 (345)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试卷 (374)
      高中语文必修四其它试卷 (228)
    本栏推荐下载
    本栏最近更新
    本栏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