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 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 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 ”,且称其为“ 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 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 政”学说和“性 ”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 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2、《孟子》由 编成,记载了 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3、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 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 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劝学》
1、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字 , 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 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都是他的学生。
2、思想: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 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