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尊重体验,享受语文

时间:2005-04-09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anyuanyu  访问:
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各自在荒漠中栽下了一片胡杨树苗。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来浇一次水,雷打不动;而另一个人则悠闲得多,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看看。人们都说他的树苗成不了材。一天,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肆虐了一夜。令人吃惊的是,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被狂风刮倒了,而另一个人的树几乎没有被风吹倒的,甚至吹歪的。
   听到这里,我迷惑了,不是说天道酬勤吗?难道辛勤浇水施肥是个错误?后来才知道,原来树也有惰性。你经常给它浇水,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于是就经不起风雨。而你待到它成活了,不怎么给它浇水,它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于是它们都枝繁叶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与教学,说的是一个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时常如此辛勤“浇水施肥”。当学生思维出现断点时,不是勤于指导就是精于分析,丝毫不给学生“愤”与“悱”的机会,不给学生体验的空间,而后果就诚如王夫之所说“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非但是徒劳无益,甚至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伤害。久而久之,原本趣味盎然的乐园也就成了学生痛苦的泥沼。
   记得在《春》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比喻的表达作用这一知识点,我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个比喻,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比喻的句子,但说比喻的表达作用时,我总觉得差强人意。于是我做了一番这样的引导:比喻的表达作用一般可以这样表述———这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征。比如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个比喻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新”。这番引导立竿见影,学生们心领神会,以此为公式,流利而准确地说出了文章中比喻的表达作用。一个教学难点就这样轻易地被突破。我非常得意。
   现在我才知道当时的得意是多么可笑,一块知识的面包让我咬碎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他们还有可能品尝到比喻的灵动和形象吗?诚如种树人给树浇水施肥一样,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指导和帮衬,学生的思维之根就不会也没机会往深处扎,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处于等待的状态中。如果课堂中我让学生在找出最喜爱的比喻之后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公式,或许他们真的能听到春天里花开的声音,看到春天里树的欣喜和草儿的淘气,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活力,从而在体验中享受语文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李镇西老师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而“非白即黑”、“说一不二”式的公式化的语文教学是违背语文特点的。语文的核心是“语言---思维---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促进,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和创见的独立思考,取而代之以公式来解读多元的语言材料,那么学生的思维发展、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第斯多德语)当今的语文教育中,知识传授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引领学生往更为深入的地方扎下思维之根,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不是“每隔三天就来浇一次水,雷打不动”,滋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发展之路上经得起风雨,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