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改造我们的学习》分析3

时间:2004-12-25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CH1113b  访问: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敌我形势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者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一切根据地的周围,进行连续的“扫荡”战争。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致使我党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增进党的团结,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至1942年发起了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
这篇报告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伪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同志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大论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课文分析

全文开头一段是引言,末尾一段是结语,中间21段,作者已经用数字标明的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引言紧接着标题已经表明了的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中心论点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其理由如次”,是过渡性的词语,用以引出下文。
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说明改造学习的理由,提出改造学习的措施,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这样两个问题。这部分用数字自然地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肯定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成就,指出这些成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以此证明我们的学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一部分共七句话,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提出这一部分的论点“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这一句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日益结合”,说明我们党是在学习和应用马列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第二层(第二至五句):概述“日益结合”的过程,论证上述论点。
首先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我们回顾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渐深刻、不断丰富的过程。“肤浅”和“深刻”、“贫乏”和“丰富”这两组反义词,分别表明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由“何等肤浅”到“深刻得多”,由“何等贫乏”到“丰富得多”,则准确地表达了我党幼年时期和成熟时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认识”的发展程度。
然后,再深入一步,通过回顾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革命历史,对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结合前后的情况作了对比论述,进一步说明寻找真理的艰难性和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重要性。用“奋斗牺牲,前仆后继”,赞颂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在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悲壮的行为;用“可歌可泣”说明这种行为感人至深。用“最好的真理”和“最好的武器”承接上一句,进而表明马列主义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经过摸索、分析、比较之后,才找到的救国救民的唯一的真理和思想武器。“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这个联合词组,准确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用“一经……就……”这一条件句式,说明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三层(第六至七句):肯定抗日战争以来党在运用马列主义指导革命实践方面的三点进步,与这一段开头的“日益结合”相照应。
这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经验,从正面说明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的重要性。这个原则是全文立论的出发点,是全文的基本观点,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第二部分,提出我们党在学风方面存在的缺点及其严重危害,并突出其中最坏的典型,证明我们的学习必须加以改造。这一部分共十段,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5段):指出学风方面存在的缺点及其表现。
第1段,用“但是”承转,先用递进句式提出这一层的论点,指出我们还有缺点,而且有很大的缺点。再用一个假设复句,指出不纠正这类缺点的严重后果,从反面证明了纠正缺点的必要性。这一段是总提,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缺点的表现形式。
第2段说的是不注重研究现状。首先运用转折复句强调指出,我们对于国内和国际各方面“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接着,以“一般地说”这一插说,概括了二十年来研究现状的一般缺点。它既承接上句,指出我们的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又照应下句,指出缺乏调查研究的浓厚空气。然后,便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这种主观主义作风的表现形式。“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等比喻,形象地表明一些人工作中的盲目性;“粗枝大叶”,指调查研究不认真、不细致;“夸夸其谈”,指讲不切实际的空话;“满足于一知半解”,指知道甚少,理解又不深刻,但却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这一连串贬义词语,勾画出主观主义学风的丑态,指出这是一种“极坏的作风”。最后,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从理论的高度指出这种学风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第3段说的是不注重研究历史。先以转折复句强调研究历史“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的缺点。再以“漆黑一团”,形容当时许多党员对中国历史毫无所知。还以“言必称希腊”,批评许多马列主义学者妄自菲薄的缺点。用“自己的祖宗”称代中国的历史,批评那些学者是对不住他的子孙,写得深刻、生动。
第4段说的是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先从正反两方面指出这方面的缺点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即“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结果是消化不了。再以“只会……而不会……”的并列复句,把上一句内容引申一步,具体指出这种教条主义学习方法的表现。最后,指出这种缺点非常有害,并用“特别是”这一强调性插说,指出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第5段,先对上面的分析作出小结,指出上述三方面的表现都是极坏的作风。然后,以“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为过渡,引出下文对主观主义学风的危害的揭露。
第二层(第6至10段):剖析极坏的典型,说明主观主义学风的严重危害。
第6段,先承上总说一句,指出确实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由一般现象引入到对这种现象为害的分析。接着,举出不注重研究现状方面的极坏的典型。这里用“一知半解”、“想当然”、“发号施令”等成语来描绘这种人的形象,十分生动。用反诘句强调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说明危害之广。
第7、8段举出不注重研究历史的典型。首先批评许多不懂得祖国历史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错误认识。然后用强调的说法,指出真正懂得我党的历史和中国近百年历史的确实很少。文章用四个偏正词组组成的排比,不仅点明了近百年史的几个方面,而且突出了“近百年”这个定语的作用。接着,指出这些人对外国的知识,既知之甚少,又只知“生吞活剥”。这就指明了造成这种典型的历史条件。文章以“留声机”比喻他们所起的传声筒的作用,十分贴切、生动。
第9段,举出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方面的典型。首先指出有许多人用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用“就是说”从正反两方面对这一典型的思想特征作了阐释。“理论和实际统一”、“理论和实际分离”这两条基本原则,通过正反对照,显得泾渭分明。接着用一组排比,列举了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中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事例,用以印证上述的分析。然后指出“谬种流传,误人不浅”的结果,还以在许多学生中所造成的“反常的心理”,说明这种主观主义的学风危害之烈。“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教条主义者受害之深。
第10段,小结这一层,指出主观主义作风的极坏典型“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这一部分总结了在学习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从反面说明了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的论证方法是先分析一般现象,对缺点只作概括的叙述,并不列举例证;然后再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举出突出典型,证明所论证的理论。文章为什么把三大缺点及其危害分别集中为两个层次来论证呢?为什么不把危害和典型分别插入三大缺点的论述中呢?这是因为叙述情况后立即就举出例证,例证的作用只是证明情况是真实的。而这里所以这样写,其作用就不仅要证实情况确实存在,而且要进一步突出这种情况的危害性,使人们认识到主观主义作风非反掉不可,我们的学习非改造不可。
第三部分,把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列主义的态度作对照分析,阐明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学风,反对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学风,进一步证明改造学习的重要性。
开头总说一句,提示这一部分所论述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对立”,这里指两种态度的互相排斥、矛盾;“对照”,则是通过相反的事理来相比相衬,从两相对照中指出非此即彼,从而证明应该坚持马列主义的态度。
先剖析主观主义的态度,可分四层。
第一层,连用三个排比句,从三个方面概括地指出主观主义的表现,在于不研究周围环境,割断历史,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
第二层,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着重批判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并揭露其严重后果。文章先以革命导师关于从实际出发的教导,作为立论的根据。然后列举“做研究工作的”和“做实际工作的”人们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这就点明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主观主义。接着,文章又以幽默的讽刺笔调,对主观主义的作风,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或作讲演……或作文章……”这一并列复句,批评了主观主义者在文风上罗列现象、夸夸其谈的恶劣表现。“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一相反相映的对偶,揭露了主观主义者不良的动机;“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一对偶,分析了主观主义者追求形式,表里不一的实质;“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则批评了这种人狂妄骄横的态度。进而用层递的修辞手法,逐层扩大、层层深入地指出主观主义作风害己、害人、害革命的严重后果,说明这种态度危害之深。
第三层,用“总之”承接上面的分析作出小结。运用两组排比,把学风问题提高到党性的高度来认识,把主观主义的方法当作危险的“大敌”看待,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改造学习的必要性。
第四层,用一副对子替主观主义者画像。这副对联维妙维肖,把主观主义者的丑态极其形象地揭露出来。然后,文章又严肃地指出,必须以老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结尾两句话,对主观主义态度来说,既是尖锐的批判,又是诚恳的规劝,说服力极强。
再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段论述,由于采用和上一段两相对照的写法,所以从内容顺序到修辞方法的运用,几乎与论述主观主义的态度完全相同。这一段也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也连用一组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概括地指出马列主义的态度是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是不要割断历史,是有的放矢地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的。
第二层,连用两个判断句,指出马列主义态度的主要特点是:“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并对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作了深刻的阐释。这一层与上文第二层相对照,热情洋溢地赞扬了马列主义的学风,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以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列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引出正确的结论。文章还以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照应上文,点明了马列主义的学习动机。
第三层,也对上述的分析作出小结,指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的作风,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这里再次把学风问题提到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强调了发扬马列主义学风的重要意义。
第四层,运用条件复句指出,有了马列主义的态度,那就不是对子中所说的情况了。
这一部分除了在论述的层次上,具有两相对照的特点外,在语言方面还运用肯定与否定的说法进行正反对照,因而更加突出了对比的作用。
第四部分,针对学习中存在的缺点,提出改造我们学习的三项建议。
第一项是关于研究现状的。首先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接着指出研究的方法、对象和要求。然后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说明了“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的辩证关系。三个“就要”句,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把调查研究看成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事,看成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看成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第二项是关于研究历史的。指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项是关于研究马列主义的。首先规定了理论教育应该“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还指出应该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为中心教材,因为这本书“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结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文章再次强调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
统观上面四大部分的论述,始终贯串着理论和实际统一这一条主线。第一部分肯定成绩,是为了说明理论和实际统一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第二部分指出缺点,是为了说明理论和实际分离就会使革命受到危害。第三部分把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作对照分析,也在于说明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反对理论和实际分离。第四部分提出改造学习的三点建议,则具体地说明了这样做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学习方法。这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使中心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是结语,指出在改造学习的问题上,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它回应全文的开头,用辩证的观点总结了经验教训,指明错误转化为正确的条件,使理想的实现具有科学的基础。这样结束全文,言简意赅,富有鼓舞力量。
中心思想: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一,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文章的头一句话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各部分的开头和各自然段的开头,也都是先交代要论述什么问题。这样写法,提纲挈领,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领会文章的要点。
第二,正反对比,旗帜鲜明。主体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别讲学习的成绩和缺点,起了对比的作用。第三部分把两种互相对立的学习态度进行对照分析,更是典型的对比。行文中的层次结构和语言也有鲜明的对比。这样正反对比,是非界限十分清楚。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非常鲜明,使人一目了然。
第三,本文在论证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仅以对偶为例:“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上下两联,是类似事物的互相对称,称之为“正对”;“实事求是”和“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和“脆而不坚”,是相反事物的相映,称之为“反对”。它们彼此互相补充,互相衬托。这种对偶,从形式上看,整齐美观、谐调匀称;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而鲜明。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