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第一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时间:2005-02-1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茶香醉人  访问:

一.目标点击

这个单元学习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宋代替序言的,叫代序。序言内容比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学习本单元,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主要的是要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二.要点回顾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序言,其中《<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三篇是自序,《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虽然四篇文章都是序言,但内容的侧重点和写法都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呐喊〉自序》不但交代了《呐喊》一书的由来,也交代了《呐喊》一书的创作目的,但文章并不仅限于此,文章还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的“梦”,通过叙述作者创作小说的过程,揭示了作者生活变化和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发映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创作观。《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更像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揭示了它衰败的必然性,更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作者写的是北京胡同,用的是京味的语言,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宽容>序言》是作家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言。这是一篇别致的序言,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作者写作的经过和作书的目的,而是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运用蕴含哲理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名人传>序》更准确地说,应是《<贝多芬传>序》,作者融议论、抒情于一炉,用饱含浓情的笔墨,不但揭示了作者创作名人传记的目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英雄观,并对人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四篇序言,有相同,有不同,各具特色,摇曳多姿,可以说都是“序言”这种文体的经典力作。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从形式说,都是序言,所以学习时,首先应抓住“序言”这一文体性质,从序言这种文体的一般特色人手,明确序言所应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交代写作目的,创作的经过,成书的经过,揭示创作的主旨等),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深入理解文意创设一个主题背景。

四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看,又都具备不同的文学作品的特性,它们有的是散文,有的是散文诗,语言内涵都极其丰富,写作上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欣赏文章内涵丰富的语句,欣赏语言的艺术魅力,应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领会文章中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语句的内涵,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创作“序言”的意图,品味、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从审美的角度,把它们当作散文来鉴赏。

学习本单元,还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可借鉴本单元四篇序言的写法,试着为自己的“课外练笔集”写序言,或将自己的作文结集,写一篇序言。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体味“序言”的特色,进一步品味四篇文章的妙处,进而明确这样一条读书经验:读书应该从“序言”读起。

四.考点例析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

3.归纳内容要点。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例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入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丈宇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做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违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些虚词,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nài)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械桔”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14个字)

(4)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1)不同;不同;不同。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本题要联系这三个“内容”前后述说的内容来作分析。“内容①”是指《古文辞类纂》的分类名称,即论辩、序跋、奏议之类;“内容②”指什么?依据“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和“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判定内容的全同”等句来看,它是指按分类所选列的文章;依据“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和“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来看,“内容②”是指文章本身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据此可知这三个“内容”字面相同而其所指却各不相同。

(2)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或:语言运用)

本题表面上是考查词语的理解,其实是考查对文意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B。依据第三段“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和第四段所评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心”可知,这“心”就是现在说的“主题”。因为本文是从创作的角度说的,而且不是指某一篇文章,所以不能答成“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之类。第三段又说,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和方法”;末段又具体评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体”,据此可知,所谓“体”是现在常说的“表现形式”。至于“文字的新旧工具问题”,答案是很显然的。

(3)①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②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本题表面上是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下列两个句子: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抓住这两句话可以知道,这“两重械梏”是指散文的“心”和“体”,知道这“心”和“体”具体所指在文章的最后两段中。依据这样的分析可知,“心”就是封建的“三大厚柱”,即“尊君、卫道与孝亲”,概括地说就是封建正统思想。答案必须有“封建”二字。文章末段评述古代散文的“体”,以“此外”为界,有两层意思。“此外”前说行文陈旧死板,概括起来说就是“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

(4)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封建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

本意考查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看法“没有完全否定”,也“并不是‘感激涕零’”,可以称之为有肯定也有否定。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住答案的大方向了。有人对《古文辞类纂》“感激涕零”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它材料丰富,二是它分门别类。对这两点作者有什么评迷呢?第三段说“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这就是说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第四段是对包括《古文辞类纂》在内的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评述,指出它是“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的”,也就是严守封建教条的。依据这样的分析,形成答案的基本语言材料就出来了。在表述上可以依据原文的顺序,先说“材料丰富”,再说“分门别类”。

(5)  A、C

本题考查依据文章的内容作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依据前两题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严守封建教条的。据此可以推断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应该是反对封建教条的,反对封建教条的结果就是应该表现作者个性的。所以A、C两项符合作者观点。B、D的“推断”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因而不符合作者观点。干扰较大的是E。原文说“在这两重械梏”写不出好的散文来,于是有人说“突破两重械梏”之下符合作者观点。不过题面规定就“心”作推断,而不包含“体”,所以E项是错误项。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读大师》序(节选)

祝  勇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释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有造诣、被尊崇。于是,大师的存在,便决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存在。他们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永生。思想的不朽与伟大愈发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人们确立了大师的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田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谬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像孔子说的:“子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所有的新见都不过是未被揭露的重复,所有的正确都不过是未经觉悟的谬误。我们已经失去了偏执一端向这个世界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我们预先就看到了邪种挑战的徒劳与可笑。”我们实在不能断定大师的存在是成全了我们还是妨碍了我们。

朋友说:“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这确是悖论。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对经典的阅读,永远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在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者使带有了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这种不平等又往往导致对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们却大多是这样过来的,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大师的名字成为符号,它使我们皈依了传统的拜物教。

…… 

如前所说,大师的叙述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品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换句话说,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以绝对看相对,我们感觉不出自身在变,反而觉得大师在“变”,他们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除了与其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更与阅读者的精神状况有关,即:所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阐释的大师——这涉及到接受美学的范畴。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显得尴尬而可笑。这样讲可能极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难免。比如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因而我们说,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而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而是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贬值的自然过程。

于是便有了“重读大师”这个理念。“重读大师”不仅仅是一种“动态”,更是一种“常态”——这样的“重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就不会是一次性的,而应是时时发生的。我们在重读中领悟了历史的述说,在传统中寻找了“对应的力量与智慧”,在这种颇富“时间差”效果的重读中,后人不仅“打捞”和发现了已逝的英灵,更能发现自我,体现对既往的生命拥有裁判权的那份愉悦,体会到“现代人对历史的胜利”。“重读大师”,完全可以衡量出一个时代的思想水准与社会开放度,衡量出文化发展的平均值。

于是也便有了《重读大师》这两本书(中国卷和外国卷)。

…… 

1.面对大师,人们为什么会出现“失语”现象?(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25个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作者认为朋友所说的“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是悖论,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作者想表达的“悖论”的具体内容表述出来。(不超过40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如何理解“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这个说法?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当的一项是    (    )

A.文中说“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的意思是大师既高不可攀令人仰视又深不可测,存在一定距离。

B.“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中的“小媳妇”,指的是那些由于景仰大师乱了方寸的后人,喻示时代不同形成的“代沟”。

C.“‘重读大师’不仅仅是一种‘动态’,更是一种‘常态’”一句里的“更”字用得不太妥当,因为根据文中的解释,两者本质上说的是一回事。

D.第四节末尾的两个“衡量”说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些信息:有的时候,人们只能按照统一的理念解读大师;说“打倒一切”固然过激,但“怀疑一切”却大有必要。

[解析] 1.因为“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2.大师的著作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确是经典:这经典又使得“交流”不平等,可能导致曲解。3.大师及作品反映所处时代的精神,是客观的,但我们在解读时,又受到现代社会及时代的影响,受到他人阐释的影响,这又是“主观存在”。4.B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