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教法指导14

时间:2005-03-15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zhufengsan  访问:
 

本文是一篇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记叙文。由于写作年代距离较远,文章蕴含内容深刻,特别是大多数学生对那一段中国历史知之甚少,因此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时教师可多做一些介绍。如“八·一三”事件的有关背景,作者写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动,涉及课文的历史知识及有关的人物等等。

学生对以上内容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后,精读全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谈书必求疑,学生也会提出不少问题。学生读书,囿于所学,有时看不出问题,或浅尝辄止一掠而过。这时教师也要设疑,引导学生释疑或对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在争论中要求做到言之有据,较为合情合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与文章中心的联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辨识能力。

此外,教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课文,会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受作者“悲”“愤”交集的感情,体会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出贯穿全文始终的“悲”“愤”交集的感情线索,进而概括全文的中心──沉痛悼念爱国青年学生,愤怒控诉反动政府及其走狗,认识作者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续编》,被编入教材的记叙文单元中。学生一般认为杂文应属于战斗性很强的议论文。教学时,教师可首先讲清杂文因文而异的文体特点(可参阅“论坛”中“关于杂文”的介绍),由此指导学生掌握杂文这一文体的划分方法。使他们注意其相对性,不可一概而论;杂文既可有偏重说理的议论文,也可有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从而能更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作品内容。

阅读分析文章离不开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学生揣摩课文时应遵循这一原则。

阅读分析这类较为复杂的记叙文时,还应抓文章的线索。本文从始至终充满着作者“悲”“愤”交集的强烈感情。只有把握住这条感情线索,学生阅读作品才能抓纲带目,井然有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