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天山景物记》写作特点21

时间:2005-03-16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谢星村  访问: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状物,描写细腻,鲜明突出,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作者抓住足以代表天山风貌的11种景物来进行描画,给人留下了画的美、诗的味和梦的情愫。如“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一节,作者写天山珍品的特点,着意描写,给人以各种不同的美感和情趣。写野马,就抓住“野”的特征,先写它们的外部姿态的不同,“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同时还写了它们特别“合群”和“护群”的习性。写天山蘑菇则着力写它们与外地蘑菇的不同,用“又肥又大”突其形,“繁星似的”喻其多,“雪白”状其色。写旱獭,着力于一个“旱”字,以水獭进行类比,从习性(“冬眠半年”)、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麻黄发亮”)、动作(“行动迟缓”)写出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形象。写雪莲,着力写一个“雪”字,它生长的环境(“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它的色彩(“一朵朵玉琢似的”、“蓝白晶莹”);它的生存条件(“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使之成为“灵花异草”“稀世之宝”,成为“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决非一般的“莲”可比。因此,我们领悟了天山景物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二、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全文从总体上来说以行踪为序,由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每一部分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或由昼至夜,笔法灵活,写出的景色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如“迷人的夏季牧场”一节,基本上以时间的变化为序,写出了牧场一个昼夜的景象变化。前四段写白天的情形,分别写晴天和阵雨时的牧场;后四段依次写黄昏、晚饭时、晚饭后和深夜的情景。再细划分,前三段和六、七段都是由远而近地写,其余四、五、八段则由上而下地写。全文不是单一地按照一种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而是采用几种不同的写作顺序穿插起来写,使读者得以从更多的侧面一览牧场的美丽姿容。

三、语言绚丽多彩,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景物写色彩、写声音、写气候、写感情,运用了映衬手法,巧用比喻,尤其是多方设比,妙喻联珠,各种比喻有三十来处,有描写景物形态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有描绘声音的(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发出“银铃似的丁当声”),有描绘景物动态的(“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下”),有描绘景物色彩的(“就在急湍的涧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有描绘感觉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些比喻无不生动贴切,形象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作者还精心运用了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善用色彩鲜明的语言绘形、绘声、绘色,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人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①又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②古往今来,凡优秀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无不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正如作者在《神奇美丽的天山》一文中说的:“在天山丰富多彩的景物中,我像挑选珍珠似的,把最圆润晶莹的收拢在一起,然后用思想感情的金线细心地把它们串成珠环。”可见,美文之美不在文,在乎作者感情。作者缘情作文,读者要依文读情。本文是以天山千里牧场所见的部分景物: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天然湖、瀑布、牧群、蘑菇圈、野马、旱獭、雪莲等等,通过选择,通过作家的心灵,把分散的景物融会一起,从自然界提炼出来。这里充满了作家的喜爱和情感,除了自然界的美外,同时包含着作家的审美情趣。情由景生,景为情所注,全文流露出来的是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①(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