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句子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 )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修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 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修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座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4.其诗词为苏轼所赏识,在文坛上并称"苏门四学士"的作家是:( ) A.黄庭坚 秦观 张耒 辛弃疾 B.司马光 秦观 张耒 黄庭坚 C.黄庭坚 秦观 张耒 晁补之 D.黄庭坚 秦观 白朴 晁补之 5."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 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 D.杜甫、杜牧、杜荀鹤 二、现代文阅读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quot;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地快 , 一股劲儿地紧,从头到尾都是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 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则必嫌□□。只浓不淡,则嫌□□。只淡不浓,则嫌□□。(1)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 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 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 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 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 。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 挲,有动不逾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 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 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 如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 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1.在第二自然段的空格中分别填作者的姓名和诗句 《琵琶行》的作者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 银瓶乍破水浆迸,□□□□□□□。 2.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最合适的词语是( ) A.繁缛 空松 单薄 B.单薄 繁缛 空松 C.空松 繁缛 单薄 D.空松 单薄 繁缛 3.第三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4.第四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 5.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用文中词语回答) 6.全文从文艺作品的□□□□和文学艺术家的□□□□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7.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 A.起与伏 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 D.辩证法与文学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 君曰:"视吾家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 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正日。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何市而反 ②不拊爱子其民 ③孟尝君不说 ④矫命以责赐诸民 A.①买 ②子女,后代 ③说话 ④兼词,之于 B.①卖 ②子女,后代 ③高兴 ④各位 C.①卖 ②以……为子 ③说话 ④各位 D.①买 ②以……为子 ③高兴 ④兼词,之于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中"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B."收毕矣"中的"矣"表示的语气与"先生休矣"的"矣"相同。 C."臣窃计"中"窃"与"窃以为君市义"中"窃"均表谦词。译为"私自、私下"。 D."驱而之薛"、"今君有区区之薛"、"乃今日见之"中的"之"的用法各不相同。 以下3~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未至百里 ②先生休矣 A.①在薛地未走出一百里 ②先生算了吧 B.①距离薛地还有一百里 ②先生算了吧 C.①在薛地未走出一百里 ②先生休息去吧 D.①距离薛地还有一百里 ②先生休息去吧 4.①臣窃矫君命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A.①臣下私自假托君王的命令 ②派人召集各位应当偿还债务的百姓 B.①我私下里假托您的命令 ②派人召集各位应当偿还债务的百姓 C.①臣下偷偷地纠正您的命令 ②派人召集各位百姓中应当赔偿的人 D.①我暗中纠正您的命令 ②派人召集各位百姓中应当赔偿的人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A.孟尝君对他回来得这样快感到奇怪,穿戴好后接见他。 B.孟尝君责怪他办事急促,一边穿戴一边接见他。 C.孟尝君对他回来得这样快感到奇怪,一边穿戴一边会见他。 D.孟尝君责怪他办事急促,穿戴好后会见他。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孟尝君让冯谖去讨债,冯谖却当众烧了债券,百姓感激冯谖,称颂他万岁。 B.冯谖当众烧毁债券,为孟尝君买回了"义"名,回来后却不为孟尝君所认同。 C.孟尝君对冯谖的做法深为不满,及至后来去薛地时仍耿耿于怀。 D.齐王以"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赶走孟尝君,孟尝君只好去薛地自立为王。 四、文学鉴赏 (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甲)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月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乙) 江上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化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1.对上面两首诗的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面是( ) A.甲诗首句意思是江北阴沉的秋天的天空一半开朗了。"半"字用得精彩,使人自然想到雨过天晴,阴天半开,蓝天露出的景象。 B.甲诗次句写向晚的云雾带着雨意,低徊容与,悠然静穆。"低徊",指暮云低徊移动,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C.乙诗首句内部顺序应是"西风漾江水",意思是说和亲人分手站在船头,眼看江不荡起粼粼微波。 D.乙诗中的"离情被横笛"和甲诗中的"青山缭绕疑无路"都是描写眼前之景,直抒胸臆。 2.对这两首诗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三、四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景中有人,景中有意,"青山缭绕",千帆忽见,寻常景物,启人遐思。 B.乙诗三四两句先点明"离情"再用呜呜咽咽,凄凉幽怨的笛声加以渲染,使沉重的心情更加沉重。 C.两首诗都以"江上"为题,甲诗通过泛舟江上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 ;乙诗虽题为"江上",其实写的是离别之情。 D.两首诗摄取的景物不尽相同,甲诗写了晚云、青山、风帆,乙诗写了江水、岸花、笛声, 但这些都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3题: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李诗首句正是写汴河春色,意思是:汴河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绿柳成阴,望中无限春色。 B.李诗中的"隋家宫阙"句和皮诗中的"水殿龙舟"语都说汴河之滨的炀帝行宫往日豪华已荡然无存。 C.皮诗首句意思是:人们都说隋朝灭亡跟凿运河有关。这是总结陈述历来人们对开凿大运河 的认识。 D.皮诗第二句意思是:可至今南北千里,全依赖着这条河流往来。这里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 利。 (三)阅读"你好,南方的山",回答第4题: 你好,南方的山 李 瑛 对于我们南方的山, 我的诗怎能用吝啬的语言, 满天阳光,满天云雾,满天雨水 碧绿、深紫,好不奇幻。 而且还有满坑满谷的大树, 而且还有轰轰响的飞泉…… 既然你微笑着站起身来迎接我, 我就要停下来:"你好,南方的山。" 4.下面是对《你好,南方的山》一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段作者直抒胸臆 ,表达了要用最美的语言,最大的限度地来歌颂"南方的山"的强烈愿望。 B.诗人借助"满"字的反复使用,借助声响效果,涂抹出"南方的山"晴雨皆宜的奇幻图画 ,流淌出逼人的豪迈气概,鲜明的地方特色。 C.诗末的拟人手法,人但使诗的情趣大增,而且作者流露出的感情也越发显得自然、亲切、浓烈。 D.这首诗语言简法明快,准确形象,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 (四)阅读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 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残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第一首中"飒飒"形容秋天的萧瑟冷落,点明菊花所处的环境,"青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B.第一首中的"蝶难来"和第二首诗中的"百花杀"都运用了鲜明的对照,突出菊花御风傲霜,高于蝴堞,高于百花的气质和性格。 C.古人赏菊的日子是在重节"九月九",而第一首第一句却写成"九月八"是为了押韵的需要。 D.第二首末句中"黄金甲"既指菊花的金色花瓣,也暗喻起义军的黄色战袍,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6.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后两句表面上是写作者要主宰自然界,暗中却在抒发力图改变王朝统治的决心,充 满浪漫主义诗情。 B.第二首前两句暗喻农民起义将像菊花开放一样兴起,唐王朝将像百花凋零一样衰亡。 C.两首诗都运用比兴手法,咏菊喻志,赋予菊花以强大的生命力,暗喻诗人的宏大抱负。 D.两首诗都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革命气魄和斗争精神,具有强烈的思想力量 和艺术魅力。 五、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当一位大使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的秘诀时,安南讲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 得17岁时 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 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 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语文学科综合能力训练参考答案(三) 一、1.C 2.D 3.B 4.C 5.B 二、1.白居易 小弦切切如私语 铁骑突出刀枪鸣 2.C 3.D 4.例证法 对比论证法 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5.主线主题 "闲笔浪?quot;;所谓闲行浪墨 6.艺术结构 创作过程 7.D 三、1.D 2.B(不同,一表肯定语气,一表祈使语气) 3.B(注意上文语境) 4.B(①句注意对话语境,②句注意句式特点) 5.A(注意"怪"的用法和"见"的意思) 6.B(A项应是"称颂孟尝君万岁";C项中孟尝君后来终于理解冯谖的用心;D项"自立为主 "错,"薛"本是孟尝君封地。) 四、1.D 2.D 3.B 4.A 5.B 6.D 五、作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