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绝唱》教案1

时间:2004-12-27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shoukf  访问: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
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
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
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
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
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
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
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
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
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
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
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
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
“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
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
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于;二是听书的人很
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
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
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
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
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
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
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
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
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

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
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
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
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
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
了几声”,“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
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
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
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扭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
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一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
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
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
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
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
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出,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
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
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
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
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
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琴师和黑妞听众评议
正面描写
白妞出场(重点写眼睛)
说唱(比喻——通感)
(徐国鸿)

[NextPage]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
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
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
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
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
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
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民蔡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
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说笑自如抑扬顿挫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手回百折屏气凝神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签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
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工。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
--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
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
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
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③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
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
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
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8.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①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
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
俱寂”—一演唱的结束。②比喻特别精妙。
9.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魁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
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
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
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
浮想连翩。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
10结尾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
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
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
妞演唱的精神魁力。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
赏音乐的感受。
提示:什面埋伏M江河水风二泉映月》《梁祝民黄河大合唱民命运洲田园*天鹅
湖》,京剧唱段等等都可以。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字铁云清《老残游记》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黑妞说唱
听众评议
烘托
铺垫



白妞出场(博喻)
白妞说唱(比喻)(通感)
听众赞扬(烘托)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