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萝卜》内容分析13

时间:2004-12-19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letian  访问:
 

这是一篇内容清新质朴的状物小品。萝卜,这个人们熟知常吃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被写得活灵活现,清新可爱。文章内容厚实,知识丰富。作者看似在与读者漫不经心地唠家常,其间却散发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展现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内容加以分析。

一、摹状写物,活灵活现

状物要抓住“物”的特征,深入观察,仔细描绘。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明白,做好却不易。汪曾祺先生在《萝卜》这篇文章中恰恰将摹状写物达到了一个极至。

首先是绘形。文章抓住萝卜的外形特征细细描绘,通过运用比喻和比喻的方法,把形状写得清清楚楚,“个性”突出。如,写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写紫萝卜“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型”;写张家口的白萝卜“个儿特大”,而“我的家乡无此大白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不同种类萝卜的形状被作者细细描绘后,鲜活地跃然纸上。

二是绘色。文章对萝卜外皮的颜色和内瓤的颜色都进行了准确逼真的描绘,从色彩的角度表现物体的特征。如,穿心红萝卜“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紫萝卜则“皮色乌紫”“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里面的肉全是嫩白的。”;而张家口的一种白萝卜──“露八分”,“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简洁的文字表述把各类萝卜的颜色呈现在人们眼前。

三是绘声(侧面描写)。文章中凡是与萝卜有关的声音都被作者有意“录制”下来。通过侧面描写使人们对萝卜这个常物的感情更加贴近、更加亲切起来。“绘声”在这里是一种间接手段的侧面描写。如,卖萝卜的人在大街小巷那一声声高亮辽远的“紫萝──卜”,“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的吆喝声,以及人们弹萝卜、切萝卜的声音:“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等等,都从侧面说明了萝卜甜、嫩、脆,好吃“难可名状”的特征。

文章中这一系列直接、间接、绘形绘色绘声的描写。让人们一下子贴近了“萝卜”,从心里喜爱上了“萝卜”,并从作者细致准确的描述中对以前司空见惯的萝卜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认识和理解。

二、知识广博 充满情趣

汪曾祺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应该向读者提供“文化的休息”。这种“文化休息”的内涵,一是“带有文化气息的”,二是“健康的”,三是“悠闲的”。汪先生在《萝卜》这篇看似拉家常的散文中,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为一体,从最常见最普通的小物体──萝卜中引发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和感悟,字里行间充满着智者的幽默和清新淡雅的文化品位,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真正享受到了“文化的休息”。

1.文章在介绍萝卜的种类、形状时给了读者以地域文化知识。如课文从杨花萝卜开始写起,共介绍了北京的水萝卜和心里美萝卜、家乡(江苏)的穿心红萝卜、泰州的紫萝卜、淮安的青萝卜、张家口的白萝卜和美国的、韩国的、日本的萝卜等近十种,并从各种萝卜的特征写到地域文化特色。如“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而美国则只“有小红萝卜,大如元霄……”等等,使人从不同种类的萝卜中领略到地域文化的不同。

2.文章在介绍萝卜的吃法时给读者以民俗文化的知识。在文章中作者由各种各样的萝卜联想到了萝卜各种各样的吃法。有生嚼、凉拌、氽汤、红烧、素烧、烧肉、炖汤等,从这些不同的吃法中让人们体会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如萝卜除生嚼外,在家乡“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氽羊肉汤”,还把“炒萝卜条当家常下饭菜”“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用红萝卜、白萝卜做泡菜;天津人爱看戏时吃生萝卜喝热茶;“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乃甜面酱所腌,口感甚佳。国外则有人吃奶油蘸萝卜;日本人喜欢将萝卜“煮熟蘸酱吃”等等。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萝卜不同的食用法,体现了各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特色和差异,给人以浓郁的民俗文化知识和信息。

3.文章在联想与萝卜有关的俗语中给了读者以民间语言文化的知识。作者以渊博的知识,海阔天空的旁征博引,选择了有关的顺口溜、谚语和俗语加以巧妙的结合,使之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增添了几分情趣。如,小水萝卜在作者家乡“因为是杨花飞舞上市时卖的,”故称“杨花萝卜”。在介绍萝卜好吃开胃时,作者写了一段儿时顺口溜“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增添了不少童趣;在写天津人爱吃青萝卜时引了一段谚语;“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读了这些民间俗语,谚语,人们会在开心一笑中领略到中国大众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彩。

4.文章在介绍萝卜的功能时还给了读者浅显的医药知识。作者在文章的好几处都谈到了萝卜的药物功能,特别还举出了一两个自己亲眼见到的小例子。就在这随机的叙谈中,作者告诉读者萝卜不仅是上好的美食佳品,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如萝卜可以开胃消食,通便通气,还可以医治感冒,促进健身强体。你看,小小萝卜,多么可爱,有用。看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增添了许多新的知识,而且激发了许多新的情趣?这正是汪先生这篇散文的绝妙之处。

三、选材普通 内涵深刻

汪曾祺对散文有这样的见解:“暄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民亦劳止, 矻矻小休’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或者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同样在《萝卜》这篇文章中,汪曾祺仍举起了自己散文“滋润”的纲领和旗帜。他以最普通、最常见、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为题,展开自己的叙述和联想,揭示其间的深刻民族底蕴和内涵。因此,汪曾祺的“滋润”无形地渗透在散文创作的全过程中,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无倾向的倾向。

汪曾祺在《萝卜》这篇文章中漫无目的地把世界上各种各样萝卜,萝卜的各种吃法都说了一遍,表面上是在客观地单纯地介绍萝卜,没有什么硬要让读者去接受的观点,然而在生动细致的描写中,处处渗透着感情的细流,慢慢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让你觉得他说的是那么真实可信,富有情趣,蕴含着亲切自然的乡土乡音,越读进去越有味道。比如,对北京那沿街传来的高亮辽远的卖萝卜的吆喝声和对泰州挎柳条篮子卖萝卜女人的描述;对自己始终不忘自己的家乡,认为“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的”真实表白;对在比较中、外萝卜之后,认为“中国的为最好”即使身在国外,也念念不忘乡土的心里美萝卜的写真,无不自然流露出作者那浓浓的乡情乡恋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无不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那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怀。

总之,《萝卜》通篇内容质朴无华,内涵深远,融乡情、人情、民族情结为一体,融知识性、文化性、文俗性为一文,不愧为一篇大作家笔下的高品位散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