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初中第二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4

时间:2005-04-0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祖强  访问: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
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
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
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
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
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
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骏”“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治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
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
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二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
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
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符

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
“腾蛇句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
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
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
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恰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
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
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
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
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
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⑤。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姐?’、“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
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
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
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
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德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
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
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娘
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LI”,“1”,
“en”、“mi 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通问。实际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
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光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
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
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
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一个小
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老当益壮
一层: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二层: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壮志。
三层:说明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肯定人的能动作用。
石壕吏
差没夜里提人
老妇哭诉苦难
吏怒妇啼
老妇哭诉
男子俱尽
孤寡贫苦
老妇服役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子然一身,“斯人独推怀”的孤影。由此可以想
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
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
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宠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
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清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
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现物,放物
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
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闽。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闭,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阂与上闽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闽寓情于景,下阔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_因“丝”与“思”谐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
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
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
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
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
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急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高愁之苦的
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温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
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
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
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
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嘉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汾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
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
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
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
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
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
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

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
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锹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
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最。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
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
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
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
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高之哲理。j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
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
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温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利莲查的简单的情节
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
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
发翁姐,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一家两老
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现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相见欢
上阙:描写孤独身影,凄清的景色。
下阙:点破题目。直抒离愁。
抒写亡国哀思

观书有感
写景:半亩方塘——喻书
天光云影——一喻书中内容
议论:问—一哪得清如许;答——一有源头活水
借景喻理

清平乐
上阙:写景:茅舍 ;小溪 ;青草 
清新秀丽的环境

写老人:相媚好

下阙:写年轻人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小儿:剥莲蓬
充满田园情趣
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