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萝卜》教法指导8

时间:2004-12-20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wxfrmjm  访问:
 

一、明确学习目标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时,才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制定好教学目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定为三项: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在平平常常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学习课文状物特点,抓住事物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清新、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

作为教师还要明确以上三项目标是从教育、教学的哪方面提出的。第一项是从培养美好情感方面提的;第二项是从掌握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角度提的;第三项是从培养语文技能角度提的。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确,也应该让学生清楚。当他们明确地知道,我要学习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时,就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确立教学目标,其实就是确立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指向这些目标,这就避免了教学过程中“信马游缰”的随意性。

二、有的放矢、找寻方法

教无定法。好的方法,来自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目前为数不少的职校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只是凭兴趣,有情节,吸引人的课文爱看,而对于一些状物写景,需要思考、想象的文章就不大爱看。《萝卜》这篇课文读起来没什么难度,萝卜这个东西大家都熟知,有些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就不很高。在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后,教师在设计教法时,一开始就要想办法抓住学生,引起学生兴趣(激趣法)。

有些职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一言堂”,长时间地分析课文,要尽量把教师教学的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对于重点学习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点拨,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学习,绝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端出来让学生死记。教师在启发诱导时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即经过学习思考,得到满意的结果,或有所进步。当学生不断受到鼓励时,学生就会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针对职校学生的实际,再介绍一种“学长式教学”方法。“学长式教学”认为教师是“先学者,”即“学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以研究人的素质培养为中心,全方位设置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考,多渠道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潜在能力和勇于进取的创造精神。教师的职责是“示范”“组织”“鼓励”。教师要在一个一个的教学设计中向学生示范为何想,为何问,为何读,为何写,为何听,为何说,展示思维过程,并从无数个过程中抽象出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加大学生正迁移的概率。

例如:教学目的:学习《萝卜》中的状物方法。

教师示范:老师是怎样通过这课学习掌握状物方法的?以课文第一段为例。

1.想:课文中是怎样写萝卜的呢?

2.读:读课文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挑出描写杨花萝卜的词语。(画在书上)。

3.看:这些词语从哪些方面写萝卜,突出了杨花萝卜的什么特点?“萝卡一把一把地码着”“萝卜总是鲜红”“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分别从杨花萝卜的外形、颜色、口感方面写,突出了杨花萝卜既好看又好吃的特点。

4.写:模仿这段。写一段儿时爱吃的一种食物。

根据老师的学习步骤,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8段,要求要书中画出重点词语,笔记本上要有思考问题的结果,还要模仿写一段状物的文字。

在“学长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三、循序渐进 由面到点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遵循认识规律,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因为任何知识的取得,认识的提高,能力的习得,都必须是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在进行重难点的教学之前,必须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有整体的感知,这就如同挖坑,挖得越深,铺的面越要大。如在整体感知阶段可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三读”。

第一遍读:全文共多少自然段,作者主要介绍了几种萝卜?(书中标出)

第二遍读:这些萝卜都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先在书上标,再列表格。

第三遍读: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在解决难点时更要注意,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可能解决。

四、重视朗读 在读中品味

要深刻理解课文,教师的讲述剖析固然重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印象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朗读中品味精华,大有文章可做。

1.感知性朗读。一般用于预习或讲读的起始阶段。其特点是感知教材,获得直觉,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这种朗读往往是自主性朗读,一般不要给学生下硬性任务,尽量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朴素的个人感受,哪怕这种感受是模糊的、零碎的。感知性朗读看似没解决什么实质问题,却给下面精读揣摩打下了基础。当然,如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可改用默读,不必拘于形式。

2.理解性朗读。即“带着问题朗读”。意在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用于读文的讨究理解阶段。比如在《萝卜》中,为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课文第一段描写了儿时离家不远街口的小摊上卖小水萝卜的情景。接着写了这么意味深长的两句话:“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朗读这段话时,寥寥数语就可使学生揣摩理解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赤热情感。

3.欣赏性朗读。即“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的方法,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比如,在《萝卜》第十二、十三段都有一些欣赏性朗读片断。“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1948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辽远。”“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取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读了这两段话,既把北京的市井文化展现在我们眼前,又把张家口地区收萝卜的热闹欢快的劳动场景拿来供我们欣赏。读课文时,可以把卖萝卜的吆喝声,农业工人摔萝卜的叭嚓声,以及大家夸奖萝卜的赞扬声分别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力求生动、活泼、形象。欣赏性朗读对挖掘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作用不可低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