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在论辩过程中注入的丰富的情理结合的人文内涵。 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就文章的观点、材料,以及作者的思路、方法加以对照、比较。 【教学重点】 1. 文章中作者对材料的选择 2. 作者以论辩过程中注入的丰富的情理结合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以论辩过程中注入的丰富的情理结合的人文内涵。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讲读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在北宋、南宋之交的宋代词坛上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以自己辉煌的词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读者,她就是--李清照。(请一位同学简介李清照的生平、个人情况: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南宋女词人。她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称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史书记载,李清照在其丈夫赵明诚死后不久就改嫁,对于这一说法,历来成为文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艺短评《李清照再嫁之谜》。 二、指导对课文引文的阅读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苕溪( ) 嗣(sì) 图穷匕首见( ) 恶……之说( ) 元稹( ) 了此一生( ) (二) 词语解释: 1. 图穷匕首见 词目图穷匕首见 发音tú qióng bǐ shǒu xiàn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的最后阶段了。 2.区区:小,细微:如"区区小事"。 3.和盘托出: 词目和盘托出 发音hé pán tuō chū 释义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出处元·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第十六卷:"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 示例现在除非把这事~,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4.燕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 5.直言不讳: 词目直言不讳 注音zhí yán bù huì 解释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出处《晋书·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示例他~地指出问题的所在。 (三)思考问题: 1.学生先初步浏览课文,明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2.找出文章运用了哪些引文? 3.对照书下注解弄懂引文的意思? 三、明确上述问题 作者是主张李清照再嫁之说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李清照讼后夫的过程; 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多位文人记载的李清照改嫁的材料: --李清照65岁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 --李清照66岁时,王灼《碧鸡漫志》记载, --李清照68岁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 ③右丞相洪适所作《〈金石录〉跋》记载; ④李清照《投内翰綦礼启》明确描绘了再嫁的事实; 四、讨论这些材料是否可信 明确:应该说这些材料是很丰富的,也有相当的权威性。如王灼、晁公武三位是李清照同时代的文人学者,他们的记载是有说服力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如果她不曾再嫁,恐怕没人敢在本人活着时造'再适'谣言再加以批判"。另外,李清照本人的叙述也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按一般的思路想,李清照总不至于造自己的谣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洪适的《〈金石录〉跋》也都是持正反观点的人都曾引用的史料,其可信度也是很高的。史料愈丰富,其可信度愈高,作者的观点也就愈站得住脚。 五、课堂小结 看一篇论说文,重点看作者用了哪些论述资料,只有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作者的观点。 六、作业 书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 对历史人物感情遭遇和个性心理的剖析 作者并不满足于史料的引用和分析,而是把文章的重心落在对历史人物感情遭遇和个性心理的剖析之上,并由此引发出耐人深思的非文学现象,这就为论辩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也是本文有别于其他文章的特点。 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文字和段落,随作者一起去剖析李清照当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遭遇。 明确课文的写作特色。 1、从李清照本身爱情生活的追求、蹉跌、失望,以及从她相对年轻的女性心态,看李清照是否再嫁的问题。 ①李清照与赵明诚并非珠联璧合,这是李清照再嫁的最重要的原因。作者以李清照的《偶成》《凤凰台上忆吹箫》《醉花阴》等蓍名作品为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李、赵的婚姻生活。结论是:李清照对丈夫一往情深,但这仅是单方面的痴情,赵明诚非但不视李清照为爱情之唯一,还多次给妻子冷遇。他们的感情早有裂痕。因而李清照对爱情的歌唱就如"荆棘鸟"遭受爱情的痛苦和不幸之后唱出的"凄美动人的歌"。 ②李清照"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赵明诚故去使她获得了再次追求爱情幸福的权利。张汝舟这时可能作为"酒朋诗侣"接近李清照,并"用火盆样钦慕之情,敲开她寂寥的心扉"。 ③"李清照是宰相儿媳,著名金石家、知州赵明诚遗孀,她手里有比金子贵得多的金石书画",这是张汝舟接近李清照的最主要原因。 这些分析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李清照再嫁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这恰好是李清照"曾否再嫁"争论双方从未涉及的,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本课小结 文章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从主观人文内涵角度进行了分析,使得观点更具有说明力。 三、作业 书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从李清照及世人的婚姻观念看李清照曾否再嫁的问题。 ①李清照的个性"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个性和反抗性的惊世骇俗之举!从李清照的再嫁与离婚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因而李清照再嫁这一举动,是符合人物的个性以及她的婚姻观念的。 ②李清照曾否再嫁之争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再嫁"的问题,这是一个非文学现象。如果用封建传统观念去看待李清照再嫁的问题,那"再嫁即失节",作者认为明代文人拼命为李清照"辨诬",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李清照是男的,那再嫁之争就会烟消云散,潘岳、元稹、苏轼、陆游的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对女子"再嫁"的认识,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看法,作者的这些论述似乎超出了李清照是否再嫁这一争论的本身,但作者认为这正是引起争论的矛盾焦点,倘若摘掉'为才女争贞节'的有色眼镜,李清照再嫁事不难辨明。 课文由史料例证到理性分析,例证与析理相辅相成。先"博考文献",从"百家之言"中寻找材料,对李清照再嫁之说进行甄别,并以此为证据来支撑自已的观点,显得十分严谨;但又不是人云亦云,不加思索地相信别人文章中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寻找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必然的逻辑联系,从李清照的个性、情感的分析着眼,深入开掘下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书后练习讲解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李清照讼后夫的过程;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记载; 3.王灼《碧鸡漫志》中的记载; 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的记载; 5.洪适《<金石录>跋》中的记载; 6.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崈礼启》中的记载。 二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重于析理的写作特色。参考答案: 课文十分重视对李清照的感情遭遇和个性心理的剖析。如对李清照本身爱情生活的追求、蹉跌、失望的分析,对她相对年轻的女性心态的分析,对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的个性的分析,等等。这些分析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李清照再嫁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这恰好是李清照"曾否再嫁"争论双方不曾涉及的,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意在引导学生从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李清照再嫁这一现象,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认为,"李清照曾否再嫁"之争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再嫁"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非文学现象。"再嫁即失节",这是封建传统观念的道德评价,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不宜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 第四课时 课堂检测(另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