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首页
高中课件
高中试卷
高中教案
初中课件
初中试卷
初中教案
中职课件
中职试卷
中职教案
其它资源
站内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格开):
下载
文章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灯》教案2
时间:2004-12-26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franc0808 访问:
教学重点:
⑴理解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主题是怎样一步步升华的。
⑵把握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⑴理解本文的情和理。
⑵掌握咏物散文用象征手法所表现出的含蓄之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创设情境 )
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冷风呼啸吹过,我们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当时已是夜深人静,大街上漆黑一片,寂然无声,就连雪花飘落大地的声响似乎都有能听见,此外更 是无一人影存在,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大家最希望见到什么?
二 解题
㈠ 作者简介
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 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 《随想录》等。
㈡ 写作背景
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 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中国当 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窒闷。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 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 的情况:“在桂林,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 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
三 朗读课文
⑴思考问题: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这篇文章是以“灯”为象征,写灯光给人光明和温暖,希望和勇气,从而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念。巴金曾说:文中的“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⑵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文章是以“灯”为线索,展开了回忆和联想,作者由眼前的灯回忆起夜里行路时所见到的灯光,这些灯光让作者感到了明亮、温暖和安慰,于是他便联想到了几个故事里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自己的情人点燃的火炬,最后作者又写到了友人投河后看到的灯光。因此全文的写作思路大致为:“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回忆灯→眼前灯” 从这条线索看,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的,但从表面看,这条线索显得很零乱,如文中“眼前灯”“回忆灯”多次交叉出现,而它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
四 重难点问题
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
⑵到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文章开始作者写“我”从噩梦中惊醒,独处“寒夜”时,感觉到窒闷。到了文末,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变得如此快?
(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 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
(明确)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眼前灯
我看见一点豆大的灯光——回忆灯
我站在走廊上望山脚的灯光——眼前灯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
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
点燃的长夜孤灯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她的情人
利安得尔点燃的火炬
陌生人家桌上的一盏油灯——回忆灯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所写的灯光无非就有三种:
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
⑵给人指路的灯;
⑶带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其实文中的灯光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灯光,而且是倾注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精神意义上的灯光。作者一开始写自己半夜突然从噩梦中惊醒,看到眼前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把夜的“黑暗的颜色”都“扫淡了”,这就点明灯“照明”的本能,然后作者又由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联想到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在风雪泥泞的迷途中,最后他是借助灯光的作用找到了归途,从而揭示出灯光“指路的作用”。接下来作者又写了眼前山脚的灯光,看到后他突然“感到安慰”,“得到了鼓舞”,这是本文“灯”的第一次升华,由灯的照明,指路的作用升华为能给人带来勇气,带来温暖的灯。接下来作者便开了丰富的联想,写了几个故事里的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希洛为自己的情人利安得尔点燃的火炬,联想中的灯让作者感受到了人间的亲情。最后作者又通过回忆写了友人因灯获救的故事,从而使灯的内涵得到了第二次升华,此时的“灯”已成为拯救生命,改变人生的“灯”。
正是这无数灯光的启迪,才使巴金在凄凉的旅途中,不再觉得那样寂寞,孤独。在黑云压城的战争风云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看到了侵略者终将失败的命运,看到了民族革命战争一定胜利的光明前景,因此他坚信:“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可以说正是这精神的灯光才使得巴金在黑暗的旧中国顽强的生活,勤奋地写作,最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
五 问题讨论
⑴作为同时代的鲁迅,他也写黑暗,写希望,但和巴金有什么不同?
明确:鲁迅将犀利的笔锋总是逗留在对古老中国,民族灵魂的揭示与解剖上,他对中国,对国民看得太透了,看不到有多少希望,甚至觉得希望太渺茫。而巴金则不同,他总能看到昏暗现实中的灯光,希望和理想,并热情地呼唤它,,讴歌它。如果说鲁迅是一位严峻的现实审判者的话,那么巴金就是一位热忱的理想讴歌者,这正是两位文学巨匠不同的地方。
⑵文中有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又生活在一个精神的世界里,仅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远远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如:老舍《茶馆》《骆驼祥子》
三毛《撒哈拉沙漠》
海明威《老人与海》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象棋的故事》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
屈原《离骚》
海子《面朝大海,春暧花开》
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具有很高的威望,可是最后他们都是以人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由于精神的极度空虚和迷惘,也许是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格格不入……总之他们的死决不是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而是由于生命的灯,心中的灯早已熄灭了。由此可见精神之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六 结束语
师: 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心中的这盏明灯,因为它是亲情和友爱的呼唤,是希望和理解的激励,是人生不懈地追求,是生命的支柱。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巴金老人的这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灯下漫笔》教案4
《小桔灯》教案9
《小桔灯》教案7
《说明书》教案
《小桔灯》教案6
《灯》教案5
《小桔灯》教案5
《灯》教案4
《灯》教案3
《小桔灯》教例评析10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山中访友》教案7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
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站内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格开):
下载
文章
高级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
会员状态
|
重新登录
|
会员注册
|
在线充值
|
站长:范开玲 Email:
98yw@163.com
手机或微信:13527501799
联系QQ
:32115460
淘宝旺旺:
渝ICP备1400373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