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首页
高中课件
高中试卷
高中教案
初中课件
初中试卷
初中教案
中职课件
中职试卷
中职教案
其它资源
站内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格开):
下载
文章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
时间:2005-01-2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cunye 访问: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品《项链》,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理描写,塑造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然而,自从《项链》进入高校、中学教材后,对作品主人公的评价,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AA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以下简称《思想》),代表了传统的主流看法。《思想》以“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作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社会的背景,把观察镜头对准路瓦栽夫妇参加舞会的行动和动机,认为作品“把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龙活现”,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又从不同角度探讨原作,表达了与居主流地位的传统看法不同的见解。方位津的《错位到复位的女性》(以下简称《错位》)最具代表性。该文,一方面既指出“爱慕虚荣、想人非非、不安于现状”是玛蒂尔德性格的错位,同时又觉得“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认为她“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情节,挖掘出她性格中的“本质”内涵——“善良、诚实、质朴”和“坚韧、忍耐、吃苦”,说最后“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向佛来思节夫人陈述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为帮助教者认识《项链》的主题所提供的有关资料,一一节录了陈AA、方位津等人表述观点的核心段落,并提出“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适当鼓励”,的教学建议。这样,更使得《项链》的主题云遮雾罩,扑朔迷离,游移不定,令人无所适从。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解读《项链》的主人公形象及其表达的主题思想呢?
一、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首先要贴近文本,准确把握主人公的性格本质。
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丢失项链,是玛蒂尔德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她虚荣性格的形态转变的分界线。丢失项链前,生在“小职员的家里”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可是“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为“不能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而感到不幸,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苦恼;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小客室,梦想名贵的佳肴、精美的晚餐,“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看望“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整天地哭好几次”。小说运用精当的心理分析进行铺垫后,作品以近半的情节具体写玛蒂尔德为参加夜会所做的准备以及在夜会上得到成功。她以悲痛的泪珠取得丈夫的四百法郎添置长衣裙。她抛开原先“再也不想去看她”的发誓,向佛来思节夫人借来一挂钻石项链以除去处处带着的“穷酸气”。她一扫平时积压在心头的不幸、苦恼、痛苦的层层阴霾,以“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的外表,满脸笑容地、兴高采烈地、引人注目地出现于教育部长主办的夜会。在上流社会的夜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在玛蒂尔德由“郁闷、不安、忧愁”走向兴奋、欢乐、狂热的情感起伏跌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内“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获得广泛的艳羡之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自尊的心灵得到充分的暂时满足。主人公在追求人的自尊时,显性的虚荣几乎无处不在地渗透进她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作品凝聚不无遗憾、不无赞赏的笔墨凸现主人公虚荣的自尊性格时,也不忘勾勒她善良、天真、充满活力的个性。当玛蒂尔德提到要用四百法郎做衣服时,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路瓦栽或给他太大的压力,她迟疑、犹豫的语气徘徊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品性。当玛蒂尔德在佛来思节夫人的首饰匣子里挑出满意的钻石项链时,高兴地“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得到相借的许诺后,忘情地“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她的动作、神情洋溢着天真而充满活力的气息。
丢失项链的“不幸灾祸”、偿还项链的“可怕债务”,使玛蒂尔德由“幸福的云雾”跌人贫苦的生活境地。作品后部分情节,饱含感慨、同情,着力刻画主人公守护人格尊严的性格内涵。凌晨离开夜会、回到家中,猛然发现脖子上的钻石项链丢了,玛蒂尔德吓昏了,惊慌失措,“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整天在惊恐的状态里”,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找到项链。确信难以找到丢失的项链后,她与她的丈夫“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掏尽家底,到处签债券、订契约,甚至三个路易、五个路易地借钱,终于凑齐三万六千法郎放在商店的柜台上换来与丢掉的那挂一样的钻石项链,决然恪守做人的道义、信用。在送还以倾家荡产、累累负债的代价买来的项链时,她忐忑不安,担心佛来思节夫人“发觉是件代替品”,而把“她的朋友当做一个贼”。整个寻找、赔偿项链的过程中,玛蒂尔德没有冒出过丝毫的不良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替代,逃之天天等等。——由此,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善良、诚实、守信的品格。面对“残酷的贫困”、“精神的折磨”,玛蒂尔德“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毅然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十年如一日地担起“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辛苦、节俭地料理家务;告别旧日的风韵,“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由此,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坚强、吃苦、质朴的品格。以十年时间还清债务后,玛蒂尔德在极乐公园邂逅佛来思节夫人,她轻松、坦然地把偿还丢失项链的原委以及自己忍受的苦楚告诉了女友,神情是高兴、天真、得意的。——由此,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守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后所表现出的豁达、率真、自豪的品格。读者在品味坠入苦境的玛蒂尔德守护人的尊严性格的具体内涵时,也不应忽视,昔日的虚荣并没有离开主人公,而是以隐蔽的形态栖息于她的心扉内:“有时候,她的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丢失项链前,玛蒂尔德的生活目标是追求跻身上流社会的虚荣,人的自尊主导她的性格内涵;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的生活目标是挺起腰杆偿还债务以守护“穷苦人家”的做人信誉,人的尊严主导她的性格内涵。纵观《项链》的故事情节,人的自尊、人的尊严是主人公性格历史的基石。是一挂项链改变了玛蒂尔德的生活命运,是生命的命运推动着她虚荣性格的形态由显到隐的转移变化——生活塑造人的性格,生活也在改变人的性格。
二、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要不离文本,正视作者的感情态度。
《项链》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深入玛蒂尔德的精神世界,不仅描绘出她的性格本质,而且也清晰地描绘出她显著的个性特征——虚荣色彩的浓淡深浅的变化轨迹。主人公虚荣色彩的浓淡深浅的变化,实际就是她“由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从一种思想化为另一种思想的戏剧性的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种从不安、狂热地追求人的自尊到坚毅、冷静地守护人的尊严的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及包含其中的主人公“温柔、娇媚、丰韵”的消失,生活境况的巨变,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旌,引起他的感慨和思考。所以小说的情节写到“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时,作者按捺不住心头涌动的主观感情,情不自禁地在作品中站出来(也是惟一的一次)议论抒情:“要是那个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文字有两层基本意思。第一,假设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那挂项链,思考:“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作者未正面加以回答,而只是反复地念叨“谁知道呢?谁知道呢?”对照玛蒂尔德的落难现状,感慨、怅惘的疑问,在为主人公“美丽动人”的失去而惋惜、伤感的同时,留下让人回味不已的想像空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玛蒂尔德也许会凭借舞会的成功,“得人欢心”,被“部长注意”进而跻身上流社会;也许舞会的成功,给予她的还是“幸福的云雾”,她仍然沉湎于一连串的美妙的梦想中。第二,感叹地指出,丢失一挂假项链这样“极细小的一件事”,既“败坏”也“成全”了玛蒂尔德。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所谓“败坏你”,是说“败坏”了主人公不满足现状,热望提升物质、精神的生活层次,热望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全部努力;所谓“成全你”,是说苦难的生活使主人公这样的小人物显示出可贵的人的尊严,她人性中美的品格的蓓蕾经过凄风苦雨的催化开放得分外璀璨夺目。丢掉一挂假项链结束了玛蒂尔德挤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不仅使她经济上“什么也没有”,而且连原有的“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也荡然无存;丢掉一挂假项链,竟然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竟然可以改写一个人的生活史——面对美的玛蒂尔德被假的项链作弄所遭遇的冷酷的生活事实,面对美的玛蒂尔德的艰难跋涉的人生足迹,作者出自肺腑地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这深沉的喟叹,既饱含对玛蒂尔德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也清楚地道出莫泊桑借助主人公戏剧性的生活史所要表达的主旨: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这正是驱使莫泊桑创作短篇小说《项链》的直接动力,也是他的创作初衷。莫泊桑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心态,为玛蒂尔德创作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项链》,其中大概也融进同样是小公务员出身的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酸楚的人生感触。《项链》的结尾,莫泊桑通过佛来思节夫人之口,点出主人公借的那挂项链是假的,则艺术地告诉读者: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小人物,想依据天生的“美丽、丰韵、娇媚”的资本,凭借四百法郎的长衣裙、借来的钻石项链,是不可能真正步人上流社会而与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比肩争荣的。
根据笔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陈AA先生评说《项链》思想的失误之处。其一,《思想》只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而没有看到自尊是她虚荣的核心,只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中对奢华的追求,而没有看到其中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并且把追求奢华的虚荣视为她的本质性格,视为她性格内涵的全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芝麻丢掉了西瓜”。其二,以传统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先给小职员家庭出身的玛蒂尔德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由此把她的虚荣心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然后再以庸俗社会学为武器来放大她的“卑俗的心理”,进而推论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结果。在这种诉诸思想先行、图解人物的定性分析下,作品的主人公被歪曲、丑化成灵魂卑鄙、欲望低俗的典型。必须指出,陈停先生为了证明虚假的恶劣风气的盛行,竟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说“玛蒂尔德的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虚伪的本相”,是十分荒谬的。《项链》的文本告诉我们:玛蒂尔德开口借珠宝首饰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迟疑地、慷慨地打开匣子,听凭女友挑来拣去,很讲交情;佛来思节夫人听了玛蒂尔德为偿还价值五百法郎的项链竟“花了十年功夫”的诉说,“感动极了”——完全沉浸在一挂假项链给女友带来的不幸命运的感慨之中,慨叹不已的话语饱蘸着真切的同情。翻遍作品,找不出佛来思节夫人“本相虚伪”的蛛丝马迹。难道说“富庶的外表”就必然会掩藏着“虚伪的本相”?
《思想》一文的意义,也许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评价玛蒂尔德的虚荣性格。虚荣是人类普遍存有的心理。自由资本主义,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生活竞争更为强烈地主宰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人们“毕生都在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出他的人攀比”(斯达尔夫人语)的虚荣心更为突出,以至成为社会的时尚、时代的特色。经过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革命而步人十九世纪的法国的社会心态也是如此。“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黑格尔语)。《项链》正是这样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正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在她思想上的投影。如何看待当时法国社会流行的虚荣心,如何看待《项链》的主人公思想上的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就成了理解作品主题思想的关键。十九世纪的法国,新生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具有“毕生都在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出他的人攀比”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蕴藏着不满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创作)的主人公——锯木场老板的儿子于连,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进行报复性的、绝望的反抗;在被判处死刑的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控诉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不容中小资产阶级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罪恶”(周煦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同样,莫泊桑《项链》的主人公——小职员家庭出身的玛蒂尔德,凭借天资的美丽以及四百法郎的长衣裙、借来的钻石项链而进入上流社会的舞会,“看到所有的官员”,并得到他们的“赞美和羡妒”,目的也是想“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于他的人攀比”,从而获得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平起平坐”的地位。《项链》的艺术描写表明,玛蒂尔德的努力失败了,但是,即使付出十年青春的惨重代价,陷入一贫如洗困境的主人公,还不时在心底回味自己的美丽“使人倾倒”的那个晚会,从未为过去的人生奋斗后悔过。当然,也应该看到,当时法国社会流行的虚荣风气,也有明显的消极内容,体现在玛蒂尔德身上,就是她对奢华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过度幻想和企求,这是应该批评的。批评玛蒂尔德虚荣中的病态成分,要看到这是时代的、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她思想侵蚀的结果。“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着重号为原文所加),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特殊的历史”(泰纳语)。因此,在品说《项链》主人公的虚荣心理时,脱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民族,脱离作品所有的特殊环境、特殊历史,看不到其中的闪光价值,笼统、简单、粗暴地一律冠以“卑俗”,势必曲解主人公的性格本质,势必把读者引入主题思想理解的误区。
与《思想》相比,《错位》尽管看到玛蒂尔德的“善良、-诚实、质朴”和“坚韧、忍耐、吃苦”,但是,却视为她的性格本质,这是不妥的。因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而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善良、诚实、吃苦、质朴的一般妇女。如果像《错位》这样判断,必然贬低玛蒂尔德这一典型形象所应有的时代精神,必然贬低莫泊桑创作的《项链》所应有的小说品位。《错位》虽然从“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层面,看到“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同时又视之为性格的错位,视之为自我的丧失。解说的自相矛盾,表明《错位》未能领会追求人的自尊、守护人的尊严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灵魂,未能领悟“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精神的虚荣心,其实贯穿主人公的性格历史——只不过伴随人物命运的变化,在她的性格内涵中时显时隐、时浓时淡。既然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是玛蒂尔德的性格本质,既然虚荣心始终存在于她的性格内涵,又怎能说主人公的性格先错位后复位呢?《错位》从“错位到复位”的认识出发,推导出评价人物的结论:最后向佛来思节夫人陈述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成了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这种结论,除了难以解释“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高声大气地说着话”是否算“外在形象美”外,间接地告诉读者:以前的主人公生活目标并不明确,她并不是一个“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这种结论凭空虚拟主人公性格由丑到美的运转过程,实际上在人为地割断主人公的有机的性格历史。作品的艺术描写告诉我们,十年时间的星移斗转,玛蒂尔德的美丽丰韵被粗壮耐劳所代替,但她追求人的自尊和守护人的尊严的生活目标一直是明确的,她积极进取的思想一直是美好、可爱的——尽管她身上也有过度追求奢华生活的烙印。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阅读短篇小说《项链》,只要不脱离孕育作品的社会生活环境,体察玛蒂尔德性格中所积淀的想望“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出他的人攀比”的可贵的时代精神,只要根据接受美学的原则,完整、系统地审视作品的故事情节,正视莫泊桑在作品中的直接议论抒情所表达的对玛蒂尔德命运的感情态度,我们就会不为似是而非的迷雾所困惑,就会不被飘忽不定的浮云挡住视线,见其所见而弃其所不见,从而抓住主人公的性格本质,找回作品主题思想的“庐山真面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5
《项链》主题漫议43
《项链》教案16
《回延安》教案4
《项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42
《项链》教案6
《项链》的人性美2
《项链》教案5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训练三
《项链》教案3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话题作文思路拓展例举3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
《核舟记》教学参考14
站内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格开):
下载
文章
高级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
会员状态
|
重新登录
|
会员注册
|
在线充值
|
站长:范开玲 Email:
98yw@163.com
手机或微信:13527501799
联系QQ
:32115460
淘宝旺旺:
渝ICP备1400373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