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转变

时间:2004-12-18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CH1113b  访问:

李白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年来为人们所激赏。对诗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则至今存在分歧。如最近出版的《李白大辞典》,提要、鉴赏两个部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辞条,解释梦游仙境,便是各执一词。前者说,“今天多谓此段象征诗人天宝初供奉翰林时朝廷中诱人而可怖之景象”;后者则说,梦游仙境表现了“诗人对光明天地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追求美好理想、渴慕自由生活”(91、471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这两种解释,各有部分理据。今依据诗本文及背景文献,以知人论世;并紧扣李白相关诗歌,以李证李;提出新的解释,期能解决分歧。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五载(747年),时李白将离东鲁游吴越。李白《庐山谣》自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寻仙、游名山,是李白一生的重要生活内容。这是了解本诗的背景之一。天宝元年秋,李白被玄宗征召入朝,待诏翰林,因遭谗见疏,恳请还山,天宝三载三月,被赐金放还。作本诗时距赐金放还未远,朝廷经历仍在李白心理上发生强烈影响。这是了解本诗的背景之二。

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由闻说天姥山,写出天姥山之高,是梦游仙境的引子。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写诗人梦游天姥仙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按李白在朝廷时所作《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明湖思晓月,叠嶂忆清猿。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尊。”《翰林读书言怀》:“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可见,当李白在朝廷时,就向往着那湖月、叠嶂、清猿的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

按李白《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庐山谣》:“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古风》第十九首:“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魏叔卿。《游泰山》第一首:“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陔。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可见,游名山求神仙,是李白一生的真心爱好;上名山→入仙境→见仙人,是李白诗歌特别喜欢描写的意境。

回过来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写梦游,多么飘逸。“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写湖月、渌水、清猿,多么优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更写出李白心爱的上名山→入仙境→见仙人的意境。可以肯定,这些飘逸优美的诗句,这种李白心爱的意境,确实表现了李白对名山仙境的—片真情向往。如果认为没有表现对仙境的向住,那就未免不近情理。

然而就在这一段中,一些诗句的抒情色调,与仙境已不尽和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冥”,写出惆怅失落的意味。“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感受触目惊心。“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色调黯淡无光。“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写出由惊悸而醒悟。连读下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简直是用否定语气,将梦游仙境及向往之情一笔扫尽。可以肯定,这些惆怅、黯淡、惊悸、醒悟的体验及否定语气,与上名山→入仙境→见仙人的意境不尽和谐,亦是前引一系列李白游仙诗所未有过的内容。再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人声势显赫,却并不可亲可爱,仙人与诗人之间,如同路人漠不相关。比起前引李白诗中可亲可爱、对待诗人亲切友好的仙人,如“为我开天关”的太白金星,“手把芙蓉朝玉京”的仙人,“邀我登云台”的仙女,“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的玉女,好像是换了一批仙人。

按唐李阳冰《〔李白〕草堂集序》:“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白《翰林读书言怀》:“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赠溧阳宋少府》:“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走笔赠独孤驸马》:“是时仆在金门里,待诏公车谒天子。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可知李白初入朝廷时,备极殊荣;一旦遭到谗逐,则往日君臣际遇,今日忽如路人;往日朝廷生活,正如南柯一梦。朝廷经历对李白心理的强烈影响,实难以消失。

再读“日月照耀金银台”,不就是皇帝驾临“金銮殿”的象征吗?“仙之人兮列如麻”,不就是文武百官列成朝班的象征吗?“忽魂悸以魄动”,不就是“害能成谤”、心有余悸的体验吗?梦中仙人与诗人之间,如同路人漠不相关,不就是遭谗逐后,“君臣忽行路”“青云之交不可攀”的象征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示世事无常,这与其说是否定对仙境的追寻,不如说是否定在朝廷的经历更为恰当。梦游仙境,又确实表现了李白的朝廷生活经验。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句,为第三段,写梦后的醒悟。“别君去兮何时还”,别君,字面是别友人某君;承接上文梦游仙境象征朝廷经历的潜在意脉,则诗意深层,李白是在向君主告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示人格尊严个人自由不可剥夺,这正是李白由朝廷经历所醒悟到的人生真理。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不屈己,不干人。”《冬夜送烟子元演序》:“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由。”表示人格尊严不可剥夺。《赠宣城宇文太守》:“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表示天赋人性不可剥夺。在李白,这是人格尊严个人自由的终极依据。皆足资参读。

《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梦游仙境,充满浪漫情调,正是恍兮惚兮,但其中包含有做人的道理。

综上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的意义,蕴涵两个层次。一是表现了对名山仙境的向往,二是表现了朝廷生活的经验。具体地说,梦游仙境一段,是从表现对名山仙境的向往,不知不觉地转变为象征性表现朝廷生活的经验。当诗人开始写梦游天姥时,确实是在表现对名山仙境的向往;而接着写下去,则受到下意识中朝廷生活经历的强烈影响,不知不觉地转变为象征性表现朝廷生活的经验,使诗篇的主题发生转变。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三:“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就《梦游天姥吟留别》象征性地表现了朝廷经历的这一层意蕴说,此一解释不错。但是严格地说,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仙境意义的解释,任何一种只讲其中一层意蕴而忽略另一层意蕴的解释,都不够完整。

在唐诗中,主题发生转变的名篇,不仅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的主题,即从批评玄宗重色误国,而转变到同情李杨悲剧爱情。《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恨歌》的主题转变,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都深化和丰富了诗篇的意蕴。

李白诗中,描写名山大川,同时象征性地以之表现人生体验的名篇,不仅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蜀道难》。《蜀道难》描写蜀道山川的险峻壮丽,同时象征性地借以表现政治进取的人生体验。在《蜀道难》中,蜀道的险峻与政治社会的艰险,特征相似,蜀道山川的壮丽则与政治理想的壮丽,特征相似;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名山仙境的辉煌而又黯谈,与朝廷生活的辉煌而又阴暗,亦特征相似。因此,其象征性的艺术表现皆得以成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