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天山景物记》课文点析14

时间:2004-12-19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franc0808  访问:
 

第一部分:“开头……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总体介绍天山的概貌,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问题:这部分从几方面概括介绍了天山的景象?开头用设问句和最后用假设句起到什么作用?

答:作者从高(“高插云霄”)、大(“连绵几千里”“横亘”)、美(群峰像“珠冠”“银光闪闪”;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三个方面介绍了天山的概况。开头用设问句,最后用假设句,给人以促膝谈心的亲切之感。

第二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节,从“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集中而有序地介绍了天山的各种景物。四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长轴。

第一节“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这节从四个方面描绘了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问题:第4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答: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描绘方法:(1)映衬,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2)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问题,第5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作者是从原始森林的哪些特点写的?是按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答:作者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抓住了森林的“大”“密”“静”“深”“富”等特点写的。是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采用了比喻、映衬的修辞手法加以描写。如“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写出森林之大、之密。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幽静,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幽深。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野鹿、野牛和野骆驼”,突出森林之富饶。

问题:6、7段作者用哪些词语描绘山色如春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又用什么手法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天山的野花?

答:作者用“柔嫩”描绘山色,用“柔和”描绘山形。山色是由视觉看到的,这里用表现触觉的“柔嫩”来形容它,就写出了它新鲜欲滴的翠绿;“柔和”,一般用来形容抽象的态度、质地等,这里用它来形容坡度渐趋平缓的山势,显得新颖、生动,作者用“凝脂似的”,从触觉方面写出了对山色山形的感觉,突出了山色、山形的柔美宜人。作者利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手法确切描绘出天山深处的景色宜人,如临春天。描绘天山的野花,作者用“红、黄、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用“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用“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用“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作者对天山的野花的艳丽、高大、众多多用比喻,尤其是博喻的修辞手法加以描绘,表现事物特征,作者写溪边的野花,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从华丽、耀眼、绚烂三个不同角度描绘出野花的艳丽,表现出作者对它的无比喜爱。

第二节“迷人的夏季牧场”,从“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这节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表现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问题:这节着重写夏季牧场,主要突出它的什么特点?是如何围绕它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呢?

答:“迷人”是夏季牧场的主要特点,围绕这个特点,文章从①牧场概貌、②草原牧群、③牧女英姿、④阵雨前后、⑤牧场黄昏、⑥好客牧民、⑦欢歌唱晚、⑧草原夜色,这八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问题:这节八个方面的材料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呢?

答:这节八个方面的材料,作者是以时间、风光为线索,基本上以时间的变化为序,写出了牧场一个昼夜的景象变化,按白天—黄昏—初夜—深夜的顺序组织的。但前四段写白天的情形,分别写晴天和阵雨时的牧场;后四段依次写黄昏、晚饭时、晚饭后和深夜的情景。再细分还可以看出另外一种组织材料的顺序,即前三段和六七段都是由远而近地写,其余三段(四、五、八段)则由上而下地写。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组织材料,能够使读者从更多的侧面一览牧场的美丽姿容。

问题:作者描绘景物确有高超的本领,那么在描绘景物方面这节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

答:这节作者描绘景物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很值得读者学习和借鉴。作者从整体写到部分,从晴天写到雨天,从白天写到深夜,从牧民愉快的劳动写到他们的幸福生活,有形象的描绘(如写牧场的丰饶和美丽),有环境的渲染(如写牧场周围的景色,雨中的牧群),有精当的比喻(如写雨后的草原“像块巨大的蓝宝石”,雨后草原上的水珠“像数不清的金刚钻”),有对声音的描摩(如写牧女们“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有对色彩的描绘(如写牧场黄昏色彩瑰丽奇妙)。总之,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绘声绘色,描写细腻,夏季牧场,景色如画,令人神往。

第三节“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这节也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了天山的奇珍异品,以展示天山的富饶。这节文字从“夜牧中……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问题:这节的材料组织的顺序是怎样的?把“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改为“旱獭·雪莲·野马·蘑菇圈”行否?为什么?

答:本节材料的组织顺序,基本上以描述对象被发现时间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先写草原上的野马,再写酥油草丛里的蘑菇,又写牧场边缘山脚下的旱獭,最后写从山脚往上爬,天山雪线以上的雪莲。而写野马是黎明的情景,写蘑菇是日出后的情景,这里又有一个时间顺序,因此材料的组织很有条理。如果把“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改为“旱獭·雪莲·野马·蘑菇圈”显然材料的组织顺序就混乱了,不符合作者游览天山的观察顺序的。

问题:天山的奇珍异品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四种来写?在具体描写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时,作者都是抓住它们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

答:天山的奇珍异品固然很多,但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这四种则是天山所独有的,着意描写和渲染,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天山情有独钟。

写野马,作者着力写一个“野”字,以别于家马,主要抓住它的习性(“合群”和“护群”)和雄姿(外部姿态),特别是表现在鬣鬃上,先写它“像许多飘曳的缎幅”,再写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蘑菇,着力写出它不同于外地蘑菇的特点,抓住它的形体(“又大又肥厚”)、颜色(“雪白”)、数量(“繁星似的”)、味道(“鲜甜的滋味”)等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还写了采蘑菇,情趣盎然;吃蘑菇,别具风味。

写旱獭,着力于一个“旱”字,抓住它的经济价值(与水獭作类比)、习性(冬眠时间长)、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等特点加以描写,活现出旱獭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形象。

写雪莲,着力写一个“雪”字,抓住了它的形态(“玉琢似的”“蓝洁晶莹”“柔静多姿”)、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中,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功效(“很难得的妇科良药”)、价值(“稀世之宝”)。

第四节“天然湖与果子沟”,从“天山的高处……增进人们的健康。”本节描绘了天然湖的壮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物产。

问题:本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把“天然湖与果子沟”两部分改为“果子沟与天然湖”行否?为什么?

答:本节材料的组织顺序是从高到低:天山高处的天然湖—山涧—溪流—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作者顺着水势,由高到低,写得井井有条。如若把“天然湖与果子沟”两部分改为“果子沟与天然湖”,就不符合作者游览天山的行踪和顺序。

问题:作者抓住天然湖的哪些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作者还引出古代哈萨克少女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呢?

答:作者抓住了天然湖的“奇”(“在天山的高处”)、“清”(“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美”(雪峰“倒映水中”)、“幽”(“天鹅的叫声”)以及“色多变”,高处望,是“一片爽心悦目的茫茫碧水”;低处看,是“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由近远望,是“湖色越远越深……”由于作者抓住了天然湖的特点进行描写,天然湖的景致就十分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用古代哈萨克少女的传说,虚写湖水的来源,其作用是一方面写出了旧社会牧民的辛酸,反衬今天牧民的幸福,另一方面增强了天然湖的迷人魅力。

问题:作者写湖水的来源和飞瀑的形成,描写角度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从远处,可以看到“飞练的白光”;从近处,可以感觉到“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可以看到“瑰丽的彩色水雾”和“玉石那么洁白”的蒙古包。高、低、远、近,角度多变,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瀑溪涧的壮丽图景。这里的描写同第一节中“那融化的雾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的描写相呼应,也点明了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西北的发展前途,极为广阔。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描写果子沟的景致的?两个对偶句起了什么作用?

答:主要用对比手法,突出建设边疆的意义。过去的果子沟:花开无人知,果实无人采;老树凋枯,新树茁壮;沟里“堆集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现在的果子沟:养猪场、酿酒厂的建立,使天山的珍品造福于人类。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这一对偶句是通过春景秋色的描写极赞果子沟的富饶。

“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的累累苹果无人采”。这一对偶句抒发了作者对过去“连绵五百里”的野苹果不能利用的无限惋惜之情,激起人们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

第三部分结尾段,表达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这部分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圆合,浑然一体。

问题:这个结尾段为何让人读来感到饶有兴味?文眼是什么?

答:文中以一个“何止”、三个“不论”、两个“处处”总结了天山的富饶美丽。结尾回应开头,依然用的是导游者的口气,既密切了同读者的关系,又透露出作者热爱天山景物的强烈感情。这种结尾,新颖别致,使记者仿佛摸到了作者那一颗激烈跳动的心,并决心跟随作者一起畅游天山,去领略天山的无限情趣。文眼乃是“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