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黄鹂》难点突破方案8

时间:2004-07-3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hehe409  访问:

一、突破背景难点

    这篇散文作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文坛受“左”的影响,文学创作日趋教条和僵化。孙犁虽然笃信文艺应为政治服务,但也绝不会相信“左”倾错误思想对文艺的种种非难。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他创作了以“极致”为主题的散文《黄鹂》,文中提到“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并且热情赞美“杂花生树”的江南,显示了作者非凡的社会洞察力和超前意识。他已经在50年代初就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这篇散文闪烁着先知的光芒。因此,理解文章语句需结合时代背景。

    二、突破语句难点

    1.“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这段文字是作者初次见到黄鹂之后的议论。当时在抗战期间,作者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由于早年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作品的影响,使孙犁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为人生”的主题,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又由于作者非常喜欢普希金等人的作品,使他对人间的真善美具有一种执着的向往,这就是作者所谓的“狂热”,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不暇”与“闲情逸致”表面看起来似乎格格不入,可透过不和谐的表面却发现这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现在的战争正是为了争取国家、民族的新生,使人们可以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自然,去享受美的事物。

    2.“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

    “日课”即每日的必修课,作者将观赏黄鹂的英姿当成每天的必修课,可见作者对黄鹂的喜爱之情。借一个极普通的词表达了一种浓挚的感情。

    3.“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这段文字是在插叙了一对男女射杀海鸥的事件之后所发的议论。“无可奈何”写出作者对海鸥命运的惋惜和哀叹,同时也流露了因无力左右环境而产生的无奈之情。无法写诗是因为激愤难平,在心情激荡中是无法写诗的。然后运用反语讽刺了这对男女庸俗,自私的丑行,孙犁对世间的丑恶行为深恶痛绝,因此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嘲讽,虽然这种强烈的感情是寓于平和的文字之中的。

    4.“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作者由四次观赏黄鹂的经历想到了黄鹂的“极致”,又由黄鹂想到了各种事物,在这里作者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飞禽走兽,从它们在各自天地里的从容自在写出各种事物的极致就是让它们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挥洒个性,充分发展自己。

    5.“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作者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是从平凡中升华出来的哲理,把人的追求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要有追求美的极致的执着,还要有能够创造美的极致的环境,对人生、对艺术,都是如此。所以,作者初次见到战火中的黄鹂迅飞,觉得那是一种美丽,因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创造、发展的广阔天地,达到了“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达到了“景物一体”,于是便呈现出了美的极致。而今天呢?作者没有正面指出,却含蓄地指出这种结合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这既是清醒地正视现实,又是对能够容忍和创造美的新时代的期待与召唤。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