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朱自清 二、体裁:游记性散文 三、教学要求 1.领略此文所描绘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培养热爱人类文明成果的感情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此文语言运用的特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写最有特色的景物的方法。 2.在写景状物时,要确定一个中心,围绕中心按空间顺序依次描写其他景物。 3.揣摩布局谋篇与遣词造句的妙处。 五、教学步骤与安排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朱自清。 (二)关于此文的写作背景。 (三)播放录相带《威尼斯水城》 (四)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此文的生字、词。 (五)学习生字、词。 (六)学生试读课文。 (七)作业:抄写此文的生字、解释文中带点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1.别致 2.明媚 3.文艺复兴 4.惝恍迷离 5.脍炙人口 6.因地制宜 7.华妙庄严 8.团花簇锦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艺术。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从初到时总的印象,写出威尼斯的别致之处就在于水道纵横、舟船穿梭。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水上之城”的重点词语。 A.没有汽车,轮船像公共汽车 B.大运河穿过 C.小河道四百十八条 D.桥,三百七十八座。 教师小结:以上是从平视角度介绍了威尼斯的“水上之城”的特点,使人觉得“别致”。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钟楼为立足点,说明威尼斯是一座“海中之城”。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海中之城”的词语。 A.团花簇锦、荡漾 B.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C.天空干干净净 D.日光:温和 E.海水:绿、酽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从俯瞰的角度对威尼斯这座城市进行描写。在意大利半岛东北角上为一群小岛,像团花簇锦似的在绿波里荡漾,不仅写出了是海中之城,而且更突出了威尼斯的自然风光的明媚。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结尾)作者从建筑、绘画、音乐、工艺品、艺术展览会等方面描写威尼斯,说明它是古老而著名的文化艺术之城。 教师介绍:威尼斯的文化艺术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的古老使它具备了“庄严”的特色。威尼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使它具备了“华妙”的特色。因此,“华妙庄严”这一词语概括了威尼斯的文化艺术的特色。 作者选材的特点: 作者选取了荟萃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圣马克方场作为描述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选取了以下材料: A.圣马克堂、公爷府 (建筑艺术)详写 B.运河(音乐艺术)次详写 C.圣罗珂堂、佛拉利堂 (绘画艺术)次详写 D.公园(工艺艺术)略写 以上描写,主要是按空间转移的顺序,依次从详到略,写出了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城”的特色。 为什么详写建筑? 因为威尼斯圣马克方场的这些建筑最能体现出威尼斯古老文化艺术的“庄严华妙”的特色。 总结:总观全文,作者自始至终怀着赞赏的激情描述、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的水城风光和文化艺术。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总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作者漫游威尼斯,不同于一般观光者,他站在文学家、艺术家的高度,注意从美不胜收的景物中,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景物,从而点明了威尼斯既是水上之城、海中之城,又是文化艺术之城。 此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全文围绕“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这一文眼,从“水上之城”“海中之城”“文化艺术之城”这三个角度突出了威尼斯的“别致”。 2.文章写景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有平视、有俯瞰、有远眺、有近观,给人以立体感的享受。 3.为了突出“文化艺术之城”这一特点,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有详有略。 4.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加上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5.此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格。 (1)比喻。如:“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2)拟人。如“夏初……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3)词语的移用。如:“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6.此文多用口语,给人以亲切感。 如:“它哪儿都去”“有的是”“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