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天山景物记》教案5

时间:2004-12-19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wanghao079  访问: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了解天山奇丽的景色和丰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文字浅显易懂,教师只需作必要的点拨,不宜咀嚼过细,可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和发展智能。

  二、以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映衬和博喻等修辞手法,大多数同学还不能运用自如,也应作必要的讲析,并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

  三、高中同学的作文,多数是条理清楚或比较清楚的,所以关于按照一定顺序记叙或描写这一点,只要作些点拨,让学生理解即可。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作者简介及题解,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指导学习前言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由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篇游记?游记可分哪几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明确: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来反映游览中的见闻(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和名胜古迹等)和感受。游记有以记述为主的,如《桃花源记》;有以抒情为主的,如《岳阳楼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游褒禅山记》;也有带科学考察性质的,如《雁荡山》、《三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山景物记》(加黑的字板书,下同)就是一篇以山川景物为内容的抒情色彩很浓的优美的游记散文。

  二、作者简介及题解。

  (一)碧野(1916─ ),原名黄潮洋,广东省大埔县人。早年,他曾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48年春,他来到解放区,投身于革命洪流,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他的作品较多,先后出版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和报告文学集数十本。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其代表作。他曾两次去新疆深入生活。第一次在新疆深入生活两年后,于1956年秋回到北京,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

  (二)《天山景物记》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游记散文。“天山”两字限制描写范围,“景物”两字确定描写内容,题目朴实、明确。既然作者乐意做导游,那么我们就跟着他去游一趟雄伟瑰丽的天山,去领略那里的迷人的自然风光和认识多种珍奇的生物吧!

  三、自学课文,并完成下列各题:

  (一)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1.全文由哪几部分组成?名部分的作用如何?2.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明确:(1)全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前言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写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主体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段。第一段“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大处着墨,描绘天山的自然风光,是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从而给读者留下“边疆可爱”的深刻印象,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第二段“迷人的夏季牧场”,集中地反映了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幅感人至深的幸福生活图,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第三段有重点地介绍了天山的奇珍异品,第四段摄取了天然湖(水利资源)和野果子沟这两个特写镜头:这两段告诉人们天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四段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天山景物的某一侧面,又有机地组成了天山景物的长轴,既能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结尾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2)小标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的作用。

  (二)完成下列板书(用小黑板出示,横线上的文字由学生填)。

  (三)正音释义(课前学生自查工具书,课内教师检查订正)。

  横亘(gen):横卧,横跨。亘:连续不断。

  弛骋(chěng):骏马奔驰。

  膘(biāo)壮:牲畜长得肥壮。膘:牲畜的肥肉。

  暮霭(ǎi):傍晚的云雾。遐(xiá)思: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飘曳(yè):随风摇动或飞扬的意思。曳:拉。

  玉琢(zhuó):向玉雕出。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柔静多姿:柔美文静,千姿百态。

  四、指导学习“前言”。

  (一)教师范读(或指名朗读)“前言”。

  (二)提问: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写哪个方面?为什么要这样写?2.开头用设问句和最后用假设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1.从高、大、美三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写天山的美。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对天山先有一个整体的美好的印象,激起读者跟着作者的笔墨去“游”天山的兴趣,同时还能激发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之情。2.设问句和假设句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又自然地引出下文,段落之间的衔接紧密。

  五、指导学习第一部分“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一)指名朗读(或听录音)。

  (二)提问:1.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各抓了哪些特点?2.这部分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

  1.写雪峰主要抓住寒、高大、美这三个特点,写溪流是从水源、水面、水中和水底这四个方面来体现它的急、美、清、幽的特点,森林和野花的特点见下列两表(第一表由教师边分析,边板书;第二表括号里的文字由学生填写。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作为课外作业):

  2.主要运用了映衬和比喻手法。特别是博喻,具有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特征和创造意境的作用,极有表现力,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和运用。

  3.由外到内,由高到低,从蓝天、白云、雪峰写到溪流、森林、野花,顺序井然,层次清晰。

  (三)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以加深体会。

  六、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6自然段。

  (二)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第二、三部分,以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为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指名背诵第6自然段。

  (二)指名回答“思考和练习”第四题。

  二、指导学习第二部分“迷人的夏季牧场”。

  (一)指导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个自然段在内容上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明确:第一段中写到的雪峰在第8自然段中成了千里牧场的屏障,这是写牧场的外围;第一段中写到的森林、野花给牧场镶上双重富丽的花边,这是写牧场的边缘;溪流、酥油草、蒙古包和下面写到的牧群、牧民构成了这牧场的主体,这是写牧场的内部。作者由外而内,依次把上段出现的景物都作为牧场的有机体来描写,从而完成了一幅完整而迷人的牧场风光图(边分析,边板书):

  (二)指导学习第9自然段。

  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牧群的多、壮、美这三个方面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用“成千上百”这个词语说明畜群之多;用“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这个比喻兼夸张的句子来突出畜群的膘肥体壮;最后用“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这个比喻,把那些黄牛、花牛、白羊、红羊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鲜明的景象描绘得非常形象生动、优美贴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一句,夸张得合情合理,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三)指导学习第10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1)这个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牧女的?(2)作者为什么要写“轻轻地挥鞭”这个容易被人们疏忽过去的细微的动作?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1)是从服饰(坠满银饰)、身姿(健美)、性格(欢笑、嬉逐)和幸福(挥鞭歌唱)这四方面来写的。(2)“轻轻地挥鞭”这个细节,写出了牧女沉浸在自由幸福之中的心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含蓄,又富有表现力,也体现了作者的观察精细和描写细腻。

  上面三个自然段由牧场引出牧群,从牧群写到牧女,行文自然,承接紧密。

  (四)指导学习第11至15自然段。

  提问:(1)这五个自然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写法上各有什么特色?(2)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浏览、思考、回答。明确:(1)分四层。第一层(11自然段)写阵雨前后,是抓住雨前(包括雨时)雨云低飞和雨后清新明朗的特点来写的。写雨前用映衬手法,以雨云衬牧群,以牧群衬雨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气氛浓郁;写雨后用“巨大的蓝宝石”比清新碧绿的草原,用“数不清的金刚钻”喻“缀满草尖上的水珠”,把阵雨刚过的草原景色特点描画得非常鲜明。第二层(12自然段)写牧场的黄昏,是抓住色彩特点来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出了景色的变化:落日前,金碧辉煌;落日后,暮霭笼罩。第三层(13、14自然段)写牧场初夜的情景,从牧民的热情好客和狂欢大嚼写出他们豪爽的性格;又从款待客人的丰盛的奶制食品和冬不拉的弦音、牧女婉转嘹亮的歌声写出他们的幸福生活。读了这段文字,有身临其境与牧民共享幸福之感,这是描绘细腻真切的效果。第四层(15自然段)写宁静而安详的草原之夜。寥寥数笔,似诗如画,意境优美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赞美边疆的深情。(2)这四个层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白天→黄昏→初夜→深夜。

  学生回答,教师边补充边板书:

  (五)本段小结:

  1.本段有时描绘自然风光,有时描写社会生活,从牧场景色写到牧畜兴旺再写到牧民的幸福生活;从雨前写到雨后,从白天写到黄昏,从初夜写到深夜,内容丰富而又富于变化。作者或按空间顺序(第8至第10自然段),或按时间顺序(第11至第15自然段),把这些材料组织得井然有序,衔接自然紧密,足见匠心。

  2.本段有时描绘画面(第8自然段),有时刻画心境(第10自然段),或者渲染气氛(第11自然段),或者创造意境(第15自然段),艺术手段灵活多变,绘形、绘声、绘色,描写细腻含蓄,语言形象生动。总之,写景状物具体、真切、鲜明,足见艺术功力。

  三、指导学习第三段“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本段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寓科学知识于艺术描绘之中,可以作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美的科学小品文来欣赏。作者介绍“奇珍异品”主要是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功用这三个方面来写的。请同学们边浏览课文边填写下表。出示小黑板:

  四、布置作业:

  (一)熟读第二、三部分。

  (二)思考、准备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指名四位学生,分别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的第1至第4小题,教师补充订正。(参考答案见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

  二、指导学习第四部分“天然湖与果子沟”。

  (一)指名朗读第20至第22自然段。

  提问:(1)作者描写天然湖笔法细腻,请划出第20自然段的层次,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2)写泪滴成湖的古代传说有什么作用?(3)这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1)见板书(出示小黑板):

   (2)跟“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作对比,以过去的苦难,反衬今天的幸福。(3)见第21、22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二)指名朗读第23至第26自然段。

  提问:(1)作者是怎样从天然湖写到野果子沟的?(2)作者是怎样写“飞练”的?(3)找出写野果子沟中的两组对偶句,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第2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1)顺着从天然湖泻落的“飞练”的流向去写的,由高到低,依次写来,极为自然。(2)先由高到低,从“飞练”的源头天然湖湖水泻落的情景写到千丈以下水练冲激涧石溅起水雾的壮观景象;再由远而近,从在十里外看见“飞练”的白光写到“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憾”;最后写涧边“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的蒙古包。作者写“飞练”,时而变换观察角度,时而移动观察位置,绘形(飞练)、绘色(白光)、绘声(惊心动魄的震憾)细腻入微,因此景象完整具体、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3)一组是“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开遍”、“压满”极写自然资源的丰饶,既为下文写开始开发利用辅垫,又暗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灿烂前景。另一组是“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的累累的苹果无人采”。(多了一个“的”字,可看作宽式对偶)。“无人知”、“无人采”既写出作者对资源浪费深为惋惜之情,也激起读者建设边疆、造福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两组对偶句文字洗炼,极有表现力,值得我们玩味。(4)写天山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已经”、“开始”指明了现状,递进连词“而且”带出今后的“计划”,展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

  以上内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订正补充边板书。板书接前“天然湖”板书的后面: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一)提问:结尾部分哪些文字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中的三个“不论”、两个“处处”紧扣题目“天山”两字,包括了整个描写范围:“丰饶的物产”、“奇丽的美景”概括了全部描写内容,照应了题目“景物”二字。这段文字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二)归纳中心思想(提示:请从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教育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学生归纳,教师作补充,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景色奇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三)归纳写作特点(教师诱导、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1.要把景物真切、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首先要对景物作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本文在这方面是体现得非常突出的。从整体来看,作者是从天山的无数的景物中,筛选出最能表现天山特色的景物来进行细腻入微的描绘的。如:秀丽静穆的雪峰,雪水飞泻、浪花上抛的溪流,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喷芳溢彩的野花,镶有双重富丽花边的千里牧场,天鹅悠游的天然湖,“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的野果子沟等,既是天山风光的特色,也是天然资源的特色;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的蒙古包,别具一格的饮具,丰盛的奶制食品,牧民的热情好客,冬不拉的弦音和牧女婉转嘹亮的歌声,构成了一幅为牧民所特有的生活习俗图;野马、蘑菇、旱獭、雪莲,介绍了天山的特产:戈壁滩炎暑逼人,进入天山时,就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这是写天山气候的特点。从局部来看,作者写具体景物时,又能抓住这一景物的具体特点来写。如:第一段写原始森林,抓住(树)高(林)大、茂密、幽静、深暗等特点来突出它的原始性;第二段写牧场鸟瞰,抓住雪峰作屏障、森林野花作双重花边的特点来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牧场;第四段写有雪峰倒影、天鹅悠游的天然湖和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的野果子沟,也绝不雷同于一般的湖和沟。正因为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所以才能写得形神毕肖,真切感人。

  2.要把景物写得真切传神,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外,还必须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作细腻入微的描绘。本文这方面的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在讲读课文时,我们已经作了分析,请同学自行整理。)语言清新、优美、洗炼,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这与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博喻,是比喻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格式,有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特征、渲染气氛和创造意境的作用。希望大家能注意学习和运用。

  3.一篇文章由许多章节段落组成的统一的有机体,章节之间,段落之间,都要衔接自然紧密,天衣无缝。本文在这方面又是匠心独运的。如:开头部分的末尾用“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一句,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对“天山景物”的描绘,第三部分(结尾部分)开头用“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一句结束第二部分,转入对全文总结,并以很想“重游天山”,进一步抒发作者对祖国边疆──天山的热爱之情。这是部分之间的衔接。再如主体部分的四段,第一段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二段开头写牧场就从四周的雪峰写起,并且第一段描写的四种景物都成了牧场的组成部分,和牧场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牧场鸟瞰”图,浑然一体,构思精妙;第三段的开头写黎明看野马和第二段末尾写宁静而安详的草原之夜,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第四段开头写在天山高处看天然湖是第三段末尾在雪线上看雪莲的继续,是空间的自然上移。这是章节之间的衔接。又如第二段开头的三个自然段,由牧场引出牧群,从牧群写到牧女,小段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

  四、布置作业。

  (一)以《家乡新景》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段落间衔接自然紧密;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中心明确。

  (二)摘抄课文中有关写景的词语,并尽量用到作文中去。

  (三)熟读全文,背诵第20自然段。

  附《天山景物记》“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第1至第4小题的参考答案(摘自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

  1.用得传神的动词有“绣”、“抛”、“镀”。这几个动词不仅突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还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本来它们是用于写人的动作行为的,现在用来写景物,把自然景物写活了。如果把“绣”改为“印”,就显得呆板,改为“画”,显得俗气,只有“绣”才能把云影投在雪峰上的美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把“抛”改为“丢”、“扔”、“摔”都显得粗俗,“丢”、“扔”词义太轻,“摔”词义太重,有损“浪花”之美,只有“抛”才能贴切地把水石相激而成浪花的美姿表现出来。如果把“镀”改为“染”、“涂”,不但太俗,而且与“金碧辉煌的世界”这一特定环境不合拍,用上“镀”,显得贵重,才能与“金碧辉煌的世界”协调起来,把落日红光之美表现真切动人。

  2.“汇成”,汇合而成,文中指许多雪水聚集在一起而变成溪流。“形成”,变化而成,文中指“浪花”由于水石相击,往上抛而变成的莲。

  “透射”,穿透照射、文中指阳光穿透水层照射到水底“映射”,照射,文中指雪峰的红光照射到牧场上。两词的区别在于“透射”含有穿透阻挡物之义;“映射”却无此义。

  “融化”,文中指雪变成水。“消褪”,文中指红光逐淅消失,两词区别在于前者指状态变化,后者指东西消失了。

  “五彩斑斓”,文中指水石在阳光照射下灿烂多彩。“金碧辉煌”,文中指牧场在雪峰的红光映射下变得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两词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彩色的鲜艳,后者强调彩色的华丽。

  3.能够反映色彩的词语有:

  蓝、白、银灰、银(银练)、红、金、碧、玫瑰红。这两段文字有八种色彩。

  色彩映衬有异彩映衬和同色映衬两类。异色映衬,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作者把白色的雪峰放置在显示着无极空间的蓝色天幕之下,更加突出了雪峰的巍峨壮观。这蓝天、雪峰、白云,不仅给人以色彩明朗的美感,而且给人以无限的空间开阔感。同色映衬,如“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镶上了一色的玫瑰红。”黄昏,落日映红草原,色彩是较为单一的,然而作者却能独具匠心地利用这单一色彩,让它呈现出大自然的美。这里,作者采用连锁映衬的手法,先写落日把红光映射到雪峰上,再写雪峰把红光映射到牧场上,又写牧场把红光镀到蒙古包上,牧群和牧女身上。这样一来,就烘托出一派红光四射、金碧辉煌的世界。

  4.从写作顺序来看,(一)段是从空间转换为序,从高到低;(二)段是以时间变化为序,从“落日映红”到“落日沉没”。从写作方法来看,两段基本相似,都用上比喻、映衬的修辞手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