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

时间:2004-07-30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xgliwan1976  访问:

一、1990年代的三大改革举措

进入20世纪90年代,香港大大加快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的课程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对中国语文课程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国语文及文化课程的引进、目标为本课程的实施和对校本课程的推行这三项。三项改革的总方向,是摆脱过于依赖“教科书”的“教教材”,从而使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切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需要。

1991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颁布了《中国语文及文化科(高级补充程度)课程纲要》,该纲要不但弥补了预科阶段主修“中国文学”之外的其他学习中国语文课程设置的缺失,而且在诸多方面对语文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课程的精神和特色,可概括为六个方面:1.注重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有基本的了解,进而有所反思,中国文化部分占该科目考试的25%;2.中国语文部分,不设精读教材,教师可以因应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学生程度、教学时间等,自行选择合适的教材,灵活施教,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3.正式将聆听、说话列入具体的教学目标,全面兼顾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并将听与说纳入科目的考试(各占10%);4.在写作目标上,明显突出实用文类;5.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突破解说、讲解,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6.引进校内评核的办法以促进课外阅读,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占该科目考试的10%。①周中国光认为:“中国语文及文化课程的引进,可视为本港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颁布为本港中文课程的理念与实施揭开了新的一页”。②

目标为本课程,“是9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课程改革”③。1995年,“目标为本计划”首先在76所小学推行,并逐步延伸到中学,主要涉及中文,英文和数学。目标为本课程,将中小学的中国语文科的学习目标,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即小一至小三、小四至小六、中一至中三、中四至中五,各个学习阶段,订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鼓励学生向这些目标努力学习。而各段之间,则相互指接,构成循序渐进的“学习表现等级”。与以往课程的最大不同点,目标为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重点),是按学习阶段而不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其目的是在明确目标的同时,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性去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在阶段内,教师可因应学生的情况,灵活施教。原则上,目标为本课程小学中国语文科的教学目标、要求项目与内容,以1990年的课程纲要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构想和调整,形成《学习纲要补编》,教学则遵照《学习纲要补编》的精神实施。在已经全面铺开的小学两个阶段,中国语文科将语文学习分为阅读、写作、聆听、说话、语文基础知识、文化项目、品德教育等几个“学习范畴”,每个范畴又因应不同的学习阶段,订立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重点)。

对校本课程的推行,总的精神,与目标为本课程一致。在香港,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着课程发展议会建议的课程,1994年。教育署开始实施“校本课程剪裁计划”,目的是协助录取大量成绩稍逊的“第五组别”学生的学校,“让教师加深认识学习能力稍逊学生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当的教材与教法,让学生重建学习基础和重拾信心”。④为推行此项计划,教育署特别成立了“个央课程发展辅助小组”(俗称“空降部队”),小组成员定期探访学校,与参与计划的教师共同商议课程与教学问题.共同制订切合“校情”的剪裁策略。据介绍,这项计划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目前为校本课程剪裁计划提供服务的“中央课程发展辅助小组”已改为永久性编制。鼓励“编制校本的学习目标”,对香港下一世纪中国语文课程的整体路向,正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新世纪的时代转型

1990年代末,中国的两岸三地都积极地规划着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教育和课程改革,香港也出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新的课程标准草案。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在《教育制度检讨:教育改革建议,终身学习、自强不息》咨询稿,确认改革首要达到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牛“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实现“自强不息、终身学习”的教育理想。200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创造空间、追求卓越》(咨询文件摘要),进一步提出21世纪香港教育的目标,并确定改革课程、改良评核机制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重点。⑤香港特区课程发展议会同步对中小学各科的《课程纲要》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工作,在“咨询稿”广泛征求意见之后,2002年6月正式公布了《中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等课程改革的具体文件,按计划,将于2002年起逐步实施。香港特区的《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下简称《指引》⑥)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咨询文件》、《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本)》,吸收了1990午代以来的改革理念和实践经验,与现行的《课程纲要》,不但名称有异,而且有许多实质性的区别。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面临着范型的重大转移。

《指引》所采纳的课程取向或课程策略,大致可归纳为6个方面:1.摆脱过去过分依赖范文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模式。“本课程不设指定学习材料”,不设定指定范文篇目,在中学阶段提供600篇由教师和学者推荐的文章,供教师自行选用。2.“以能力为主导”。课程以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中心,极力建议教师采用以语文能力来组织教学单元。3.对中国语文科、中国文学科、中国语文及文化科的分工与合作作出有机的组合。文学、中华文化、思维和语文自学这四个范畴的加入,增强了课程的融合性。4.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培养和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在加入“以现代作品为主,兼及古代和翻译作品”的文学、中华文化的同时,明确将品德情意作为语文学习的有机范畴,目标是“提高道德认知、意识和判断力,从而促进自省,培养道德情操;陶冶性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5.给予学校更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能力组织校本课程。《指引》只列出一系列的“原则”纲目,所编订的学习目标,“供教师参考,以编拟校本的学习目标”。6.在评估的测量、诊断、回馈和节选等功能今,特别着重对学习和教学的回馈,重在让学生、教师和家长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进展情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取向。上述6个方面的课程取向或课程策略,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课程指引”要求教师“须发挥专业自主的精神,因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兴趣,灵活组织学习活动,编选适当和题材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并提供全方位的语文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益”。

对“中国语文”的课程目标,《指引》分四个层面来表述:第一层表述为“课程宗旨”:“学校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指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咨询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习能力),帮助他们建文正面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态度,以提升个人素质,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在这一学校教育目的指引下,中国语文教育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1)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2)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4)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5)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第二层表述为“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分“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及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前者的“学习目标”计三条:(1)培养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增进语文基础知识及其他生活知识;培养自学语文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在达到基本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追求卓越;(2)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及对社群的责任感;(3)培养主动学习和积极的态度,建立正面的价值观。第三层表述为“学习范畴目标”,中国语文学习包括“彼此相互依存”的九个学习范畴: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而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其他范畴的学习”,形成“一体多面”的语文课程新格局。第四层是在相应的范畴里表述为“学习要点”或“学习层面”,有的也渗透在“教学原则”的表述中。

《指引》所体现的改革,力度相当大,公布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肯定改革大方向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其实施的困难表示忧虑。新课程对教师组织课程、订立教学目标、选用教材等方面的要求,与目前教师实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有较大差距,有人预言,这将成为教师“抗拒”实施新修订课程的主要原因。⑦旗帜鲜明地倡导语文课程的“师本”构建,是香港21世纪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然而如何构建“校本”乃宝“师本”的语文课程、如何动用广泛的“学习材料”自行编制适应于特定学生的教材,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协助教师,香港教育署中文组发行了《中学中国语文学习单元设计示例》,以提供实施的便利和榜样。不过,“单元设计示例”存在不少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而且“示例”也许会变成教材(包括出版教材和师本教材)的“依据”,结果可能又会回复到本次改革竭力要摆脱的“一纲一本”。据悉,香港的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正在筹备“一个体系、多种版本”的新型语文教材,试图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种构想,是否能在“教教材”与建设“师本”语文课程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从而发展为“用教材教”,详情还有待于明朗。

注释:

①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国语文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141页。

②③④顾明远、杜祖贻主编:《香港教育的过去与未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页、342页、462页。

⑤何文胜:《从语文课程的观点论廿一世纪教育蓝图中香港教育改革的建议》,首届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年10月,第2页。

⑥《中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2002提6月;下文引用不再出注。

⑦欧阳汝颖:《香港小学中国语文科新修订课程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