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14

时间:2005-03-02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tang236  访问: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方法。

3.掌握快速阅读、准确筛选信息的方法。

4.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并学习本文严密的逻辑思路和结构。
2.筛选主要观点和论据。
3.筛选重要语句。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三篇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将“改造”误写为“改进(改善)”。学生指出。“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2、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3、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全文开头一段是引言,末尾一段是结语,中间21段,作者已经用数字标明的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引言紧接着标题已经表明了的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中心论点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其理由如次”,是过渡性的词语,用以引出下文。根据学生的概括,全文结构的板书设计如下:

一、主张——提出问题(引论)

1.成绩与进步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理由——分析问题(本论) 2.缺点(3点).

3两种对立的态度(对比)

三、提议——解决问题(结论) 4.具体建议(3点)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研习课文

1、先看第一部分“进步与成绩”。

本部分共7句话,第1句话是个长单句,怎样划分主谓宾?

生:二十年(主),就是(谓)……二十年(宾)。

师:单看“主、谓、宾”好象是个简单的重复判断,所以其修饰成分不容忽视。齐读第一句。生:(齐读)。师: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其中哪个词用得特别精确?生:日益。师: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吗?生:不行。“日益”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师:对,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第1句话提纲挈领,肯定成绩,齐读第2句。生:(齐读)。师:哪几种给准确、有力?生:“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师:两组反义词构成对比。3、4、5、6句讲什么?生:概述“日益结合”的发展过程。师:对,一百年来摸索真理;十月革命找到真理;抗日战争发展真理。其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生:不能颠倒。三者间逻辑顺序很强。师:第5句中“使中国革命的上面为之一新”谁能结合历史具体解释一下?生: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一相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就起了根本的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了新民主主义。师:这位同学知识面较广。第一段属“分析问题”,在本论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笼罩全篇,齐读此段。生:(齐读)
(第一部分的学习可多花一些时间。)

2、第二部分,由成绩转入谈“缺点”,主要谈了三方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二部分的学习可以从略,将精力放在重点第三部分上。)
3、第三部分“两种对立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精华,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文中“这个意思”指什么?生:指上文谈到的存在的“缺点”。师:既然上文已谈到诸多“缺点”。这里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明?是简单重复吗?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对比中强化论证,使之更充分深入。师: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谈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和现象,还没有深入挖掘这些缺点及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剖析。又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用“对比论证”将主观主义学风与马列主义学风对举,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帜鲜明,突出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部分,填写下表: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列主义的态度

表现
1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经验主义);

2割断历史;

3抽象的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

(教条主义)。
1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2不要割断历史

3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使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危害
害了自己,害了别人,害了革命。


实质
华而不实,自以为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是党性的表现。

这一部分精彩语段迭出,多用对偶、排比、层递等修辞,整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气势夺人。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读)。师:这幅对子形象地刻画了哪类人?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教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师:是的。要把这幅对子会背会写。写议论文,最难的是见解上的创新。本文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实事求是”原则。请一位同学读:“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生:(读)。师:“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的贡献并不在于对这个词作了现代化的通俗解释,而在于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最初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作为学习态度的最高原则,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思想和行为的原则(邓小平又把“实事求是”发展为党和国家制订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务实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灵魂。提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给全党改造学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齐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生:(齐背)。师:第三部是“分析问题(本论)”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将此部分散读一遍。生:(散读)。
(第三部分应重点学习,而且应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精彩语段,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培养语感。)
4、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提出“具体建议”。针对前面三方面“缺点”,提出三个改造“建议”。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例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④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⑤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新课。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