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和讨论的方法,解读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2.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领会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24日访问俄罗斯在新西伯利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所作的演讲。演讲的主体部分从宏观上论述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意义,概括了20世纪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并对当前的科技发展态势作了富于前瞻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指出创新对于科技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非凡意义,并阐明了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情况。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解释: 雄厚:指人力、物力等非常充足。 诞生:指人出生,也用于比喻新事物的出现。 端倪:①事情的头绪迹象。②边际。 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开辟:①打通;开拓。②创立。③开办。 前沿: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 转化:①转变。②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 衡量:①量度物体的重量和容积。②考虑斟酌事物的轻重得失。 恪守kè:谨慎而恭顺地遵守。 体谅:为别人着想而给与宽恕或同情。 内涵:①现实性的较高级形式与它所赖以存在的较低级形式之间的关系(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②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 分歧:区别差异;彼此不同。 矢志不渝:立下誓愿和志向,决不改变。 (二)简介“讲话稿” 这是一篇讲话稿。讲话稿又叫演说词,或叫演讲稿、演说稿。讲话稿是一种直接面对听众,凭借口头表达,进行宣传、教育、鼓动或是思想交流的一种论说性文章。 在一般情况下,讲话不必、也不可能有稿,但是,在特定场合里,为了保证讲话的质量和效果更加准确可靠,需要讲话稿。讲话稿的用处很多,如各种工作会议、研讨会议以及群众集会、庆典仪式等等。既定讲话,常有稿在先;即席讲话,如需要,其稿则整理在后。但无论哪一种讲话稿,都需要保证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声音传递为发表的主要手段。因为讲话稿必须要保证听话人能够听得明白,因此,语言使用必须多用短句,多用口语,多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写作讲话稿时必须注意讲话人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 写作讲话稿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开门见山提出论题。 (2)思路清晰。围绕主题,每段开头都要说明要点,结尾加以重申,让听众在听到每一句话的瞬间都对讲话的内容有最大限度的理解,在每听完一部分时都能够留下完整的印象并能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框架。 (3)语言简明通俗。讲话的语言要明白无误、深入浅出,还要注意符合讲话的场合以及与听众的关系,一方面要注意让听众易于接受,一方面还要注意语言得体。 2.讲话稿必须接受来自3个方面的约束: ⑴讲话人的身份、条件和想要讲的内容。普通人讲话和领导人讲话的口气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和在一般面对面场合讲话的方式也各不一致。讲话的内容则有难易之分。 ⑵听讲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听话者是普通人,那么讲话者往往用一般性语词。听话人是专业人士,讲话者则可能更多用专业术语。一般人可能更关心日常生活,而层次较高的人士则更有可能其他问题。因此讲话的内容就会明显有差异。 ⑶主持者已经确定的主题及其对讲话的有关要求。由此构成讲话的特定场合,影响讲话稿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3.从讲话稿的功能上讲,因为是讲话人面对听讲人讲话,所以必须采用以讲话人为第一人称的写法。而且讲话内容要有鼓动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篇讲话稿也是按照这一原则写作的。 (三)课文讲析: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发展趋势”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作者是站在这一高度来审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的。 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作者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⑴20世纪前期: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50年代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和脱氧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引发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⑵20世纪中叶: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 ⑶现在:世界科技发展又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物质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认识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宇宙科学、地球科学等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的阐述强调了这么一个特点: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前沿性、多样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景”。 这是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这一重要命题的背景,了解了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对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这篇讲话还从维护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表明了我国同俄罗斯加强科技与教育的合作、交流,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愿和原则,表达了造福于两国人民,造福于世界人民的良好愿望。阅读时,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略读或跳读。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析课文: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和讨论,认识创新的含义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研究 ⑴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创新的意义。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它“给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要迎接这一挑战,必须“坚持创新”。 ⑵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止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⑶从江泽民同志阐述的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情况来看创新的意义。 ①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著名的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面貌。——这是创新的结果。 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 ⑷从江泽民同志对创新精神的一贯阐述来看创新的意义。 可以结合练习一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问题的部分论述来理解创新的意义。 (二)讨论、拓展 研读课文结束后,教师可结合下边两个思考题来展开讨论。 1.你是如何领会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的? 2.你是如何努力学习,解放思想,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 这两个题目是开放性的,作为语文学习的引申和拓展,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