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 ) A.虫豸(zhì) 惴惴(chuì) 眷眷(juàn) 客栈(zhàn) B.村妪(yù> 枢纽(shū) 倚靠(yǐ) 犄角(jī) C.槐树(kuái) 伎俩(jì> 宰相(zǎi) 寒暄(xuān) D.鞭笞(tāi) 檄文(xí) 平仄(zè) 窒息(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谒 撰写 编译 温欣 B.摄影 宛惜 媛慢 步履 C.瞻仰 慷慨 童稚 决望 D.徘徊 荒谬 赋闲 周济 3.下列各组都是形声字一组( ) A.人、树、花、草、天、地 B.纸、笔、墨、砚、诗、词 C.门、房、间、堂、楼、层 D.形、样、模、木、林、森 4.下列成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 ) A.百感交积 不计其数 谈笑风生 名列前予 B.贻笑大方 人才倍出 心怀否测 因地制宜 C.有恃无恐 破锭百出 喜笑怒骂 断章取意 D.怨天尤人 泽被后世 变本加厉 残不忍睹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 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是难有负重的。 2 明月下的故乡是多么的__________________。 3 望着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冉冉升起,4 人们总是______________不5 住自己的感情,6 闪出泪花。 7 最近老李不8 知有啥心事,9 总是默默地在家里__________________。
A.草率 肃静 克制 徘徊 B.轻率 宁静 抑制 徘徊 C.轻率 平静 抑制 彷徨 D.草率 安静 控制 彷徨 6.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①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并不是一句空话。 ( ) ②我们应挑战新世纪。 ( ) ③人类的历史是斗争、开创和奋斗的历史。 ( ) ④新世纪对于我们是崭新的。 ( ) ⑤既使你有优厚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成为一个享乐主义者。( ) 7.下面文字的括号内填入的四句话,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2 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的挣扎。 3 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4 却无力挣脱生养它。
A.①③②④⑤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8.请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1) 忍看朋辈成新鬼,(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俯首甘为儒子牛。 (5) 骐骥一跃,(6) 不(7) 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大行不(9) 顾细谨,(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各组,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我险些忘了告诉你。 A. ②我险些忘了没有告诉你。 ①幸亏你的到来,要不然就迷路了。 B. ②你幸亏来到了,要不然会迷路了。 ①你没有给我买书吗? C. ②你替我买书了吗? ①生活中,一个人难免遭受挫折。 D. ②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不遭受挫折。 10.下列属于单句的一项是( ) A.只有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话不能忘记。 C.无论走到天崖海角,故乡的情都是紧紧的随着。 D.要是人都长起翅膀,那么鸟将怎么办呢? 11.按要求变换句式。 “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一定要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一定要提到《背影》。”这话有道理。 为强调这段文字的意思,有三处可以变换为双重否定句,请你找出加以变换。 A: B: C: 12.语病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前后表达不一致等,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语病。 ①三月的江南,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是一年最好的季节。( ) 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 ③在复习过程中,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了同学相关性的学习积极 性。 ( ) ④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叫师母拿出水果来,招待我们。( ) ⑤通过这些使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 ) 13.从下列句子中,选出非存观句( ) A.舞台上的人正唱着歌。 B.后山的小溪,从门前走过。 C.小明存在不少缺点,你要帮助他。 D.操场上沙尘滚滚。 14.从下面对偶句中选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5.下列作家、作品、体裁、时代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鲁迅——《祝福》——散文——近代 B.关汉卿——《窦娥冤》——戏剧——元代 C.曹禺——《雷雨》——小说——现代 D.沈括——《梦溪笔谈》——散文——宋代 1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盼 望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起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选择了海轮起锚准备启航和返航时准备抛锚的两个瞬间,来表达船员的心情和愿望。 B.第一个海员对起锚“喜欢”,第二个海员对抛锚“高兴”,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 C.“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是写视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刻意追求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 D.“出发”和“到达”这两个概念意思截然相反,表达了海员不同的心情和愿望。 2 、 阅读部分
(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来,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概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回答: 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一篇( )A.议论文 B.散文 C.杂文 D.驳论性杂文 2.“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句话在文中是( ) A.论述的中心论点 B.引出的错误论点 C.作者的观点 D.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 3.引文的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论点 B.论据 C.反面论据 D.反面论点 4.第三段中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是指( ) A.所有的中国人 B.大多数中国人 C.概叹的人 D.国民党反动派 5.第四段中,为什么说,“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递进 C.假设 D.因果 (二)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那么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比如宋朝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得他们的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的方言。 回答:1.本段话说明的对象( ) A.世界上万事万物 B.语言的变化 C.语言 D.语言的变化、发展 2.对语言变化的特点,说明不妥的一项( ) A.短时间不容易觉察 B.短时间内不变化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D.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 ) A.举例 B.引用 C.设例 D.下定义 4.本段出自《语言的演变》作者是( ) A.朱自清 B.唐 C.夏衍 D.吕淑湘 (三) 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 有两种书:一种是“无字天书”,一种是“有字人书”。 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大书是一切知识的根据,一切智慧的源泉,真是浩如烟海、无边无际。一个人如果能够读懂其中的三卷五卷或三页五页,就可以写出“光茫万丈长”的文章。古今中外的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能读懂一点这样的人。他们除了凭借聪明,还有至精至诚的心劲才能把“无字天书”酿造为文字。让我们肉眼凡胎的人多少也能阅读。 读有字人书当然重要,但作为从事文字创作的人绝不可只以读有字人书为满足,而要别具慧眼,去读那“无字天书”。 我不曾写过小说。我想,创造一个文字作品,所需要的知识比写在纸上的要多得多。譬如说:反映十年动乱的作品,写在纸上可能只是十年中的一件事,但那一件事确是十年动乱的反映。这就要求:作者心中有一个十年动乱的全景。佛学中有一句话:“纳须弥于芥子。”好大的一座须弥山,要把它纳入一颗芥子,这是对一篇短篇小说的要求。怎样纳法,那就要看小说家的能耐。但无论怎样,作者心中必先有一座须弥山。 回答:1.文中的“无字天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无论怎样,作者心中必有一座须弥山”一句中“须弥山”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看,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伟大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但作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绝不可只以读有字人书为满足,而要别具慧眼,去读那‘无字天书’”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一句中的“聪明有余”说的是反话,实际意思是并不聪明
B.“有字人书”是指“社会、人生”这两部书。 C.选文采用总分式结构、逻辑严密;语言华美,可读性强。 D.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搞文学创作的人,不仅要读书本上的东西,更应该深入生活寻找生活的真谛。
3 、 古文部分
阅读后回答: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回答:1.请解释“素善” 2.“谁为①大王,为②此计者?”中的两个“为”的词性及意思。 为① 为② 3.找出选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① 通 ,意思: ② 通 ,意思: 4.“为之奈何”?句属疑问句。 ①句式之特点: ②“奈何”属什么词: 5.解释: ①“孰与君少长?” ②吾得兄兄之。 (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回答:1.本段话选自 ,作者 。 2.本段论述的中心是 3.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 4.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了什么? 5.本段论述后得出什么结论? 4 、 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尤其在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时时与书交往,对有趣的卡通书、深奥的哲理书、死板的教科书,讨厌的参考书等等,都会有过接触,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如为了一本武侠书面壁罚站,为了一本好书废寝忘食。我们的心智在书的接触中,慢慢成熟,不再只关注感性的故事,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请你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文字要求不少于650字。 高职考试适应性训练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2.D 3.B 4.D 5.B 6.①√ ②× ③√ ④× ⑤√ 7.C 8.(1)怒向刀丛觅小诗 (2)横眉冷对千夫指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大礼不辞小让 9.B 10.B 11.A: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 B:就不能不提到《背影》 C:这话不无道理 12. ①前后表达不一致 ②语序不当 ③缺主语 ④语意有歧义 ⑤错用介词“使” 13.C 14.B 15.B 16.D 二、阅读部分 (一) 1.D 2.B 3.C 4.D5.因为: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6.B
(二) 1.D 2.B 3.C 4.D(三) 1.自然、社会、人生 2.一个时代的生活全景
3.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真知灼见,并能写出来给读者以启发。 4.因为“无字天书”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5.B、C 三、古文部分 (一) 1.向来、友善 2.为:①介,替 ②动,出3.①内 通 纳 ,意思接纳 ② 要 通 邀 ,意思:邀请 4.①宾语前置 ②疑问代词 (二)1.《劝学》,荀况 2.学习的重要性 3.比喻论证 4.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人经过学习,学问和修养也一定能增长和提高。 5.如果能广泛地学习并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可以修身远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