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高职考试适应训练试卷(六)

时间:2004-12-18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gzh9854  访问:

1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

A.虫豸(zhì 惴惴(chuì 眷眷(juàn) 客栈(zhàn)

B.村妪(yù> 枢纽(shū) 倚靠(yǐ) 犄角(jī)

C.槐树(kuái) 伎俩(jì> 宰相(zǎi) 寒暄(xuān)

D.鞭笞(tāi) 檄文(xí 平仄(zè 窒息(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和谒 撰写 编译 温欣 B.摄影 宛惜 媛慢 步履

C.瞻仰 慷慨 童稚 决望 D.徘徊 荒谬 赋闲 周济

3.下列各组都是形声字一组(

A.人、树、花、草、天、地

B.纸、笔、墨、砚、诗、词

C.门、房、间、堂、楼、层

D.形、样、模、木、林、森

4.下列成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

A.百感交积 不计其数 谈笑风生 名列前予

B.贻笑大方 人才倍出 心怀否测 因地制宜

C.有恃无恐 破锭百出 喜笑怒骂 断章取意

D.怨天尤人 泽被后世 变本加厉 残不忍睹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 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是难有负重的。

2 明月下的故乡是多么的__________________。

3 望着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冉冉升起,4 人们总是______________不5 住自己的感情,6 闪出泪花。

7 最近老李不8 知有啥心事,9 总是默默地在家里__________________。

A.草率 肃静 克制 徘徊 B.轻率 宁静 抑制 徘徊

C.轻率 平静 抑制 彷徨 D.草率 安静 控制 彷徨

6.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①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并不是一句空话。 ( )

②我们应挑战新世纪。 ( )

③人类的历史是斗争、开创和奋斗的历史。 ( )

④新世纪对于我们是崭新的。 ( )

⑤既使你有优厚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成为一个享乐主义者。( )

7.下面文字的括号内填入的四句话,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1 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2 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的挣扎。

3 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4 却无力挣脱生养它。

A.①③②④⑤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8.请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1) 忍看朋辈成新鬼,(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俯首甘为儒子牛。

(5) 骐骥一跃,(6) (7) 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大行不(9) 顾细谨,(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各组,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我险些忘了告诉你。

A.

②我险些忘了没有告诉你。

 

①幸亏你的到来,要不然就迷路了。

B.

②你幸亏来到了,要不然会迷路了。

①你没有给我买书吗?

C.

②你替我买书了吗?

①生活中,一个人难免遭受挫折。

D.

②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不遭受挫折。

10.下列属于单句的一项是(

A.只有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话不能忘记。

C.无论走到天崖海角,故乡的情都是紧紧的随着。

D.要是人都长起翅膀,那么鸟将怎么办呢?

11.按要求变换句式。

“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一定要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一定要提到《背影》。”这话有道理。

为强调这段文字的意思,有三处可以变换为双重否定句,请你找出加以变换。

A

B

C

12.语病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前后表达不一致等,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语病。

①三月的江南,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是一年最好的季节。( )

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

③在复习过程中,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了同学相关性的学习积极

性。 ( )

④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叫师母拿出水果来,招待我们。( )

⑤通过这些使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 )

13.从下列句子中,选出非存观句(

A.舞台上的人正唱着歌。 B.后山的小溪,从门前走过。

C.小明存在不少缺点,你要帮助他。 D.操场上沙尘滚滚。

14.从下面对偶句中选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5.下列作家、作品、体裁、时代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鲁迅——《祝福》——散文——近代

B.关汉卿——《窦娥冤》——戏剧——元代

C.曹禺——《雷雨》——小说——现代

D.沈括——《梦溪笔谈》——散文——宋代

1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起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选择了海轮起锚准备启航和返航时准备抛锚的两个瞬间,来表达船员的心情和愿望。

B.第一个海员对起锚“喜欢”,第二个海员对抛锚“高兴”,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

C.“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是写视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刻意追求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

D.“出发”和“到达”这两个概念意思截然相反,表达了海员不同的心情和愿望。

 

2 阅读部分

(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来,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概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回答: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一篇(

A.议论文 B.散文 C.杂文 D.驳论性杂文

2.“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句话在文中是(

A.论述的中心论点 B.引出的错误论点

C.作者的观点 D.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

3.引文的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A.论点 B.论据 C.反面论据 D.反面论点

4.第三段中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是指(

A.所有的中国人 B.大多数中国人

C.概叹的人 D.国民党反动派

5.第四段中,为什么说,“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的关系是(

A.并列 B.递进 C.假设 D.因果

(二)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那么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比如宋朝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得他们的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的方言。

回答:1.本段话说明的对象(

A.世界上万事万物 B.语言的变化

C.语言 D.语言的变化、发展

2.对语言变化的特点,说明不妥的一项(

A.短时间不容易觉察 B.短时间内不变化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D.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

A.举例 B.引用

C.设例 D.下定义

4.本段出自《语言的演变》作者是(

A.朱自清 B. C.夏衍 D.吕淑湘

(三)

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

有两种书:一种是“无字天书”,一种是“有字人书”。

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大书是一切知识的根据,一切智慧的源泉,真是浩如烟海、无边无际。一个人如果能够读懂其中的三卷五卷或三页五页,就可以写出“光茫万丈长”的文章。古今中外的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能读懂一点这样的人。他们除了凭借聪明,还有至精至诚的心劲才能把“无字天书”酿造为文字。让我们肉眼凡胎的人多少也能阅读。

读有字人书当然重要,但作为从事文字创作的人绝不可只以读有字人书为满足,而要别具慧眼,去读那“无字天书”。

我不曾写过小说。我想,创造一个文字作品,所需要的知识比写在纸上的要多得多。譬如说:反映十年动乱的作品,写在纸上可能只是十年中的一件事,但那一件事确是十年动乱的反映。这就要求:作者心中有一个十年动乱的全景。佛学中有一句话:“纳须弥于芥子。”好大的一座须弥山,要把它纳入一颗芥子,这是对一篇短篇小说的要求。怎样纳法,那就要看小说家的能耐。但无论怎样,作者心中必先有一座须弥山。

回答:1.文中的“无字天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无论怎样,作者心中必有一座须弥山”一句中“须弥山”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看,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伟大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但作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绝不可只以读有字人书为满足,而要别具慧眼,去读那‘无字天书’”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一句中的“聪明有余”说的是反话,实际意思是并不聪明

B.“有字人书”是指“社会、人生”这两部书。

C.选文采用总分式结构、逻辑严密;语言华美,可读性强。

D.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搞文学创作的人,不仅要读书本上的东西,更应该深入生活寻找生活的真谛。

 

3 古文部分

阅读后回答: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回答:1.请解释“素善”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的两个“为”的词性及意思。

为①

为②

3.找出选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意思:

,意思:

4.“为之奈何”?句属疑问句。

①句式之特点:

②“奈何”属什么词:

5.解释:

①“孰与君少长?”

②吾得兄兄之。

(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回答:1.本段话选自 ,作者

2.本段论述的中心是

3.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

4.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了什么?

 

5.本段论述后得出什么结论?

 

 

 

4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尤其在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时时与书交往,对有趣的卡通书、深奥的哲理书、死板的教科书,讨厌的参考书等等,都会有过接触,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如为了一本武侠书面壁罚站,为了一本好书废寝忘食。我们的心智在书的接触中,慢慢成熟,不再只关注感性的故事,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请你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文字要求不少于650字。

高职考试适应性训练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2.D 3.B 4.D 5.B

6.①√ ②× ③√ ④× ⑤√ 7.C

8.(1)怒向刀丛觅小诗 (2)横眉冷对千夫指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大礼不辞小让

9.B 10.B

11.A: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

B:就不能不提到《背影》

C:这话不无道理

12. ①前后表达不一致 ②语序不当 ③缺主语

④语意有歧义 ⑤错用介词“使”

13.C 14.B 15.B 16.D

二、阅读部分

(一)1.D 2.B 3.C 4.D

5.因为: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6.B

(二)1.D 2.B 3.C 4.D

(三)1.自然、社会、人生 2.一个时代的生活全景

3.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真知灼见,并能写出来给读者以启发。

4.因为“无字天书”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5.BC

三、古文部分

(一)1.向来、友善 2.为:①介,替 ②动,出

3.,意思接纳 ②,意思:邀请

4.①宾语前置 ②疑问代词

(二)1.《劝学》,荀况

2.学习的重要性

3.比喻论证

4.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人经过学习,学问和修养也一定能增长和提高。

5.如果能广泛地学习并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可以修身远祸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