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其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学习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不求逐词逐句的翻译,要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意思。 这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作者在写景抒情上面有独到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的情感。 课文用一课时完成,分疏通课文、体会意境两个步骤,其中疏通课文是重点。疏通课文的内容包括自由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合作翻译等环节。朗读是这篇课文学习的主要方法,目的是通过读,产生悟。 教学过程: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借月抒情的词…… 生:(齐声回答)《水调歌头》,齐声背诵《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词,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说说…… 生: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是…… 生:(齐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是写月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却是多羁坎坷的,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关于苏轼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 (两个学生介绍苏轼的资料) (这一环节以旧知导入新知,了解作者和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做好学习课文的准备。) 师:好,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苏轼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艺术家,一生却屡遭贬谪,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流畅,可是缺少一些韵味,作者当时的感情读得还不是很充分,再练习朗读,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 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师:请坐。哪位同学来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1:我觉得刚才他的朗读,有些地方读出了韵味,那种深情款款的,而且当他读到"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时候,既有那种孤单,而且想到了朋友的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把这篇文章的韵味读出来了,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他就读得很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确实龚洋骅同学读得很好,但是,有两句问句还应该读得更明显一些,"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这两句的升调要读出来。这样……,我们根据刚才龚洋骅同学的朗读示范,我们配着音乐,再读课文,把课文的韵味读出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齐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悟课文的目的。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自由朗读、示范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务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练习朗读,并请学生相互点评,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师:下面,请同学们借助页下注释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把课文疏通翻译一下。 生:(小组合作疏通课文) 师:请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汇报一下刚才的学习成果。(点名一个学生) 生1:(自荐)公元1083年19月12日的夜晚,我准备脱衣睡觉,月光射入了卧室,我兴奋地起来散步,想想没有可以共同娱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朋友张怀民,张怀民还没有入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就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草在水中相互交错着遮盖住了松柏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世上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不热衷名利而从容流连自然景色的闲散之人罢了。 师:请坐,其他同学对他的翻译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交流或者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想大家汇报一下。 生2:我们小组的翻译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准备解衣休息,月光照进屋子,我很高兴的出来漫步在月光下,心想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休息,一起在庭院里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就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着,倒映着竹柏的影子,夜里常有动人的月色,到处都有都有竹柏,只是没有像我们两个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师:对于这两个小组的翻译,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3:我觉得"盖竹柏影也"的"盖"不应该是"盖住"的意思,而应该是"原来"的意思。 师:好,有不同的意见,那你为什么说"盖"是"原来"的意思呢? 生3:因为庭院里充满了水,水是清澈透明的,竹柏的影子落在水面上就好象是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 生4(徐亮):我认为月光照在院子里,作者把这比喻成清澈的积水,水里纵横交错的水草实际上是竹柏的影子,皎洁的月光洒下来,映着竹柏的影子就好象是清澈的水里交错的水草。 师:目前有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大家同意谁的说法? 生:(异口同声)徐亮 师:为什么呢? 生5:因为院子里并没有水池,在月光下庭院变的空明像一泓清澈透明的池水,松柏的影子在地面上斑斑驳驳,就好象水里的水草,这里是连用了两个比喻。 师:很好,我们形容月光通常"月光如水"这个词,月光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庭院里其实没有水,那是皎洁的月光。当然也就没有水草,那是竹柏的倒影。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同学们理解了这两处比喻,也就能够翻译了。其他部分,还有没有疑问? 生6:"欣然起行"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班有位同学的名字正好叫"欣然",殷欣然请你告诉大家你的名字"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殷欣然):高兴的意思。 师:我们同学的名字大家要记住它的意思了!!"欣然起行"就是 生:高兴地起来散步。 (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文言文字词句的问题。着重解决关键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师:请同学赏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句是写月光美景的? 生:(齐声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请同学们齐声把这句话朗读一边。 生:(齐声朗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作者是如何描绘月景? 生:我觉得作者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月景的。把照在庭院里的月光比做清水,还有竹柏的倒影比喻成水中的水草。 师: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院中的月色清澈无比,然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在此,作者先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院子里真有积水,水中真有水草,然后再给我们揭示出是竹柏的影子。这种巧妙的安排,是文章妙趣横生。那么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在这几句写月的句子里,有没有一个"月"字啊? 生:没有。 师:没有一个"月"字,但是却无处不见月光。同学们再把这几句朗读一边,仔细体会其中的妙处。 生:(齐声朗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真是语言大师啊!同学们能不能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 生:我觉得作者当时心静如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个流连光景的人。 师: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板书"心静如水")作者在这篇小短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种宁静淡雅的境界。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几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哪一句可以接下去续写。 (投影出示:"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生(1):我觉得第3句可以接在后面,因为第3句和这篇课文都是写的夜景,纳凉都是在晚上。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篇课文描写的意境是宁静的,而如果有纳凉人的谈笑就破坏了这种宁静的美,显得比较嘈杂。我觉得第1句比较合适。因为有青蛙的叫声就更加衬托出夜晚的宁静。 师:以动衬静。想法非常好。 生(3):我不同意,课文描写的是秋天的夜景,农历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应该是深秋了,已经没有青蛙了,也不可能有纳凉的人,所以第1句、第2句都不可以续写,只有第2句比较合适。 生(4):我觉得这3句,哪一句接在后面都不好。因为任何一句接在后面都破坏了这种夜晚宁静淡雅的氛围。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七嘴八舌)我们同意第4种说法。 师:老师也比较赞同第4种观点。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3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这一环节,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师:(小结)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2、看图写景抒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