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黄鹂》教案4

时间:2004-12-23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anddgjc  访问:

[学习重点]
1、 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 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
二、看课文插图,要求学生对黄鹂的外部特征进行表述,并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黄鹂也叫黄莺。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人们总是把“莺”与大好春光、美好春景联在一起,是因为莺的啼叫清脆婉转,悦耳动听。
三、作者介绍
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四、对照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黄鹂遭遇”与“作者态度”
次数 境 况 特 点 态度
一 抗战时期,炮火洗礼 色彩鲜丽、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喜爱
二 青岛海滨,杨树林里 追逐逗闹、安家落户 迷恋
三 杨树林里,老史试枪 险遭枪击、一去不返 痛惜
四 囚系鸟市,遭人戏弄 羽毛焦黄、神气凄惨 愤懑
五 江南春季,太湖边上 自由啼叫、自在飞翔、
安居乐业、达到极致 赞美

问题:①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请用一句话说出本表所要表达的意思。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狂热追求。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问题: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明确:文中五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说第一、二、五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环境,而第三、四次的环境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五、齐读课文最后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④根据以上文字,请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明确:(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问题:⑤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明确: A、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
B、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学色彩。
问题:⑥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谁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受到一种美的极致。
六、总结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
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
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
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
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七、练习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事物的极致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300
字的文章。
(2)背诵课文后五段。

习题:
一、 基础知识
1、 注音:
勾当 ( )( ) 筑窠( ) 谛听( ) 靛( )
2、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洗礼:
闲情逸致:
淋漓尽致:
极至:
谛听:
3、 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2)“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出自南朝 的作品《 》,
前两句是“ ”。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文学术语是 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

二、 研析课文
1、 作者文中写到看见黄鹂共有几次?每次的情况是否相同,各是怎样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 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对黄鹂的感情和认识前后是否是一致的,有怎样的变化?


3、 思考: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学法指导:把作者对黄鹂的主观感情与对黄鹂的客观描述结合起来,把前后四次的描述和认识贯通起来作连贯思索)


4、 比较几次所见黄鹂,作者悟出的哲理是什么?简要概括。


5、 理解黄鹂的象征意义。

6、 读课文第51页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黄鹂,又为何用不短的篇幅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最后五段,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精彩的语言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选择句式上)
1、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试找出对应语句。


2、 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3、 思考:这部分在修辞方法和句式上的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4、 讨论理解:“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 阅读迁移训练
《杜鹃》——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种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1、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2、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3、简要叙述本文的构思特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