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你可曾浏览过一些祖国的名川大山,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你们当中谁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那绵亘数千里的天山,地域广袤,景物丰美。“远望那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们是否向往饱览一下天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呢?那就让我们师生今天这堂课,随同《天山景物记》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速读法,以“阅读提示”为纲,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文脉和语脉。读完一部分就理清所记叙浏览顺序和主要内容,划分该部分景物出现的层次,并用线条标出表示记叙顺序的语句,明确全文记叙的顺序并思考填写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表格中各部分记叙顺序一栏,弄清各部分的记叙顺序。 三、运用讨论法。①为明确行文顺序,可让学生讨论把“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改为“旱獭·雪莲·野马·蘑菇圈”可不可以?为什么?把“天然湖与果子沟”两部分改为“果子沟与天然湖”行否?为什么?②为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能力,就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讨论;为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对描写景物色彩的有关句子的揣摩,以及比喻句的运用,就课后练习三、四题进行讨论。运用讨论法;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使学生弄懂并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和多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四、运用比较法阅读课后练习第2题四组句子,比较句子中加点词语,结合上下文领会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如“汇成”与“形成”、“透射”与“映射”、“融化”与“消褪”、“五彩斑斓”与“金碧辉煌”可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五、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法,阅读课文重点精彩段落,在能够反映或表示色彩的词语下边加点儿细加揣摩,深入体会《天山景物记》确是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长轴,一部色彩斑斓的长卷。 六、总结提高,激发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明确全文运用了“经纬交织、点面呼应、动静结合”的方法,把内容虽复杂却不庞杂的众多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所谓“经”就是作者的行踪,所谓“纬”就是随着作者的行踪而出现的一个个景物;所谓“点”就是“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夏季牧场”“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所谓“面”就是课文开头所写的天山的全貌;所谓动景,就是马群驰骋、阵雨飘洒、水练飞瀑,其余大部分是静景。这些都是本文的“形”,其“神”则是纯真而不直露的热爱祖国边疆和边疆人民的思想感情。全文主旨集中,基调热情,色彩明快。 七、读写结合,落到实处。让学生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教师启示学生:《天山景物记》的一大写作特色,即娴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精心选词造句,使景物描写达到了绘形、绘色、绘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境地。我们同学之所以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原因不仅是掌握的华丽的词句太少,更在于不会从审美角度观察、体验和把握事物。能不能从审美角度把握事物,关键在于调动起所有感官,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把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的事物,赋予所有自然以生命。一旦事物有了生命,眼前便会出现美不胜收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