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2

时间:2004-07-3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hehe409  访问: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学习文中对这三者的要求,用以指导写作议论文。

(二)弄清本文段落之间的总分、分总和对照、并列、层进的关系,理解议论文的结构的多样性。

(三)学习在立论中结合评论,反驳错误观点的写作方法。

(四)解释并学习运用一些文言成语。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思路和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提出,“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即“义理、考据和辞章”,同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要人们端正写文章的态度,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第一部分总起,统领全篇,把“义理’、“考据”、“辞章”的概念解释清楚,然后阐明总的观点:“这三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接着分三大部分具体论述,每部分用小标题明示。一、二部分论及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材料的要求等问题,是谈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着重讲了形式方面的有关问题。所以,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大的并列关系,而小的并列关系体现在前两部分中,这点从标题的写法上可以看出来。

从三者的排列顺序来看,正确鲜明的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它最重要,所以先谈;而观点是通过材料产生并表现的,因而要紧随观点来讲;讲完内容的两个问题后,再讲形式问题。这是由主到次、由重至轻的顺序。然而对于写文章的要求来说,三个问题的排列又要求愈来愈高:写文章首先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然后再要求材料的准确性,最后要有好的表现形式。

(二)教学重点放在“材料的准确性”这部分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理由之一,观点从材料来,形式也必须在材料充实可靠的基础上讲求。而且,学生写作的弊病之一就是材料贫乏、言之无物。第二,这部分的论述结构和方法较典型,与写作实际较为接近,论述结构上是层层推进,而且引用论据典型、充足。特别是摆事实讲道理,更是写议论文的基本功。

(三)对于“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部分,反映论点的句子是什么?

分析:仔细研读之后可看出,开头一小段是谈“观点”(义理)在文章里的地位和作用。而这部分的论点应在末尾:“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的一个根本要求。”

(四)“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部分的论证思路和论述层次怎么看?

分析:从论证结构上看,这部分是先分后总,结论在最末。共分三层:①1~3段,先从反面论说(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再正面论述(有鲜明观点的文章,才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说明“材料是由观点来统率的”。②4~8段,先正说(正确的观点……引出正确的结论);再反说(教条主义的文章以叫喊替代科学的论证;有的材料不能证明观点)。说明“观点的形成和传达离不开材料”。③9段,得出“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的结论。

(五)关于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分析:古人说的“义理”,是指文章内容要精要地阐述儒家经义;而本文则是“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古人说“考据”,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要依据资料进行考证和说明;本文的意思“是要求材料准”。古人说的“辞章”,主要指文章或诗文,也有指文章的写作技巧;本文借用了后一种意思,说它“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涉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本文标题借用前人说法,比起“观点、材料和形式”这种标题显得新奇、别致,同时表明了这些问题有其历史渊源,以前就被人重视并研究,如今再充实以新的见解和新的内容,突出了三者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包含了文章论述的范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__。

2.本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义理?什么是考据?什么是辞章?

4.文章中的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的关系?

5.我们讲究义理,原则上与前人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6.对写文章时使用材料的要求是什么?

7.“辞章”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是什么?

9.追求形式的完美,会不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为什么?

10.辞章问题是否是单纯的技巧问题?为什么?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这篇课文谈到了好多方面的问题,但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2.课文对义理、考据和辞章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对我们写作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你能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来吗?

3.本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试细致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

4.本文就以下哪几组关系进行了论述?

①观点和材料;②内容和形式;③辞章和形式;④语言风格和咬文嚼字;⑤做人和作文;⑥形式和形式主义;⑦技巧和思想作风;⑧写作目的和写作态度;⑨习惯和风格;⑩简陋寒伧和风格多样。 (三)精读导引。

第1题: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某段中明确提出的,只要找到有关语句就可以了。而此文的基本观点是散见于全文的,因此需要认真精读之后,再归纳出它的基本观点来。

第2题:要分别精读三个部分,从而归纳出来。

第3题:可以参阅本单元的知识短文《合理安排论证结构》进行分析。

第4题:阅读议论文要特别注意新的观点和涉及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了这个基础,回答此题时,只要再浏览一下全文,即可回答。

(四)疑难讨论。

1.文章在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写文章要从义理、考据和辞章三个方面下功夫;在《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部分,又明确提出在这二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有观点来统率的。”这两个方面基本概括了全文的基本观点。

2.对义理的基本要求是:文章要有鲜明有力的观点。因为正确的观点来自客观实际(材料),阐明观点也离不开材料,所以要处理好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关系。对使用材料的具体要求是:使用材料一要典型、二要准确可靠。对辞章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形式,由于辞章不单是技巧问题,因此加强辞章修养必须从训练思想入手。另外,朴素的文风不等于简陋和寒伧,文风也应百花齐放。

3.论证层次图示:

〖小资料〗

(一)“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1959年第14期《红旗》。

2.写文章要在观点、材料和形式三方面都下功夫,并阐述了观点、材料和形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义理就是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考据就是材料准确;辞章是属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

4.①观点是灵魂,是统帅;②材料要求观点来统率;③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5.前人只指“古圣先贤”已说过的道理;我们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普遍真理,但也不能当成教条。

6.①对于说明的论点是必要的和足够的;②必须是准确可靠的。

7.语言、章法、风格等。

8.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得不会很远,是说文章要讲究辞章、形式。

9.不会。因为形式主义是用形式方面的追求来掩盖内容的空虚和谬误。形式主义者并不是为了准确地、生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讲究形式的人。

10.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作风有密切关系。

(二)背景简介。

本文最初发表于1959年第14期《红旗》杂志。

当时,在“左”的思潮和浮夸风的影响下,不正的文风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是:装腔作势、虚张声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进行科学的分析、议论,而是抄摘马列主义的词句代替科学的论证。与此密切关联的是,不重视材料的准确可靠,有时甚至用假话来“证实”一些大话和空话,把讲究语言、章法看作是形式主义的东西,许多文章在内容上是教条主义的,在形式上是拙劣、丑陋的,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思想作风表现为刻板冗长、含混晦涩的文风。党刊的这篇文章正是针对当时盛行的这种有害的文风写的。 (三)关于义理的一些语录。

1.“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古俗话)

2.“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人阛阓,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杜牧:《答庄充书》) 3.“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王夫之:《船山遗书》)

4.“主题是从存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

5.“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毛泽东;《实践论》)

6.“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周恩来)

(四)关于材料的一些语录。 1.“‘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2.“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章学诚:《文史通义》)

3.“作文须是靠实,……不可驾空纤巧。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

(朱熹语,见吴纳《文章辨体序说》)

4.“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5.“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茅盾:《创作的准备》)

6.“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鲁迅:《〈守常全剿〉题记》)

(五)关于语言的一些语录。

1.“‘文字的暧昧由于思想的朦胧’,只有思想上十分清晰,才能够以畅达美妙的文字表达出所要描述的一切……”(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2.“其事异,故其情异;其情异,故其辞异。”(张拭:《孟子说》)

3.“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倚,不可或离。”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熔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