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

时间:2004-12-19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祖强  访问: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如"朝"、"修"、"旦"、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
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
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
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 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个别字词的注释
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
然后由学生串讲
1,八尺有余: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八尺有余,约合在一米八五左右。2,形貌:形体和容貌。3.孰与:孰,疑问代词,译为"谁","什么"," 与"常常连用,用于选择问句中,"孰与"是"与……孰"的紧缩而成的凝固结构,可讲为"……相比","谁……"。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语气词"也"表判断的判断句。忌不自信: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一种看法是不把它作为宾语前置句对待,认为"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两种讲法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与坐谈:省略句,"与"前省略"邹忌","与"后省略"客"。7,视之:孰,通"熟",作"仔细"讲,是副词。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者……也"的判 句。美,作"以……为美"讲,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学生在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词语注释的基础上理顺并翻译第一段。由学生理清本段思路,归纳本段大意:写邹忌比美,面对现实,解除蒙蔽的事。
提问:文章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然后写"窥镜""自视"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下文的发展起个铺垫的作用。
文章中写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邹忌虽因相貌魁梧,仪表不凡而自得,产生了比美的心理,虽也有妻子因对丈夫的爱心理而一味热情地颂扬,但"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毕竟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因为邹忌"不自信"心理的产生,表明他对事实还有冷静的分析能力,"不自信"的开始还只是怀疑的产生,等到他询问妾再又询问客以后,答案的相同,只会加深他的怀疑心理,于是才会有他后面的"孰视"的动作及"弗如远甚"的心理的产生。这表明在邹忌的身上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 '
正是基于"不自信"的心理才能使邹忌对不同人的询问,才有他下文的"孰视""暮寝思"的动作,直接关涉到下一段的进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讨论思考: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
妻、妾、客事先并没有商量过,却异口同声地认为邹忌比徐公漂亮,分析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就会发现,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子的语气表明她对丈夫的由衷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有些勉强、拘谨,客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由此可见,妻、妾、客是造成蒙蔽的直接原因。如果当事人没有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势必会受蒙蔽,因此要想真正地解蔽,必须从两方面做起。
四、学生质疑,串讲第二段
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1.诚:确实,的确。2.今齐地方千里:断句为,今脐地仿千里。地方,指土地(疆域)方圆。3.莫:表示否定的五指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的意思。4,王之蔽甚矣:"王之蔽"是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段意:邹忌讽谏提问:邹忌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讽谏的?邹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应,步步进逼,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论而出。
学生讨论体会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
五、师生归纳总结: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人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六、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由学生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前两段
二、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由学生解词:呋丽 窥镜 孰视之
由学生概述前两段的大意。
三、由教师引导阅读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质疑。
教师解疑并补充词语注释:
暮寝而思之。
①面刺: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作"当面"讲;刺,指责。②谤:公开指责别人的
过失(这个义项没有贬义)。讥:指责(这个义项也没有贬义)。③市朝:市,集市,群众会集处;朝,朝廷,官员会集处。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门庭若市(已成成语):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进谏的人很多。⑥无可进 无,无指代词,"没有什么"的意思。
四学生串讲本段内容并理清思路,概述段落大意:写齐王纳谏及效果。
提问: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齐威王是一个明智而有作为的国君。他听了邹忌的讽能够虚心纳谏,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由此获得良好的政治效果。他敢于面对现实,视自身的缺点,乐于接受劝说,显示了他的政治家的风度和襟怀。邹忌善于进谏,威王勇于纳谏,君臣同心,上下协力,这是齐国之所以强盛的一下原因。 、
文章最后以怎样的句子作结?揭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
教师指导朗读并试背诵课文三、四段。
四、总结课文
句评论作结,深刻揭示了只有广于
由学生概括本文主旨: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突出重点,且运用设喻说蹈
方法,语言生动委婉,说理深刻,使听者乐于接受。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比较上,你认为进谏成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A从进谏者来说,要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要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同时还要请君王的心理。 ·
召公的进谏和邹忌的讽谏,一个失败,一个成功,两个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关国事,都富有智谋,同时都娴于辞令,但在熟悉把握对方的心理上,邹忌做得更好一些。精通辞令上,两人都运用设喻说理的特点,一个抓住自然事物来生动形象地阐述防民之的危害,一个运用自身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只作启发引导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怕地接受意见,在讽谏的艺术上,邹忌运用得更加纯熟一些。 '
B.从纳谏者来说,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耳朵,要有自知之明,能听取不同的意见,时,还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缺点,才能乐于接受讽谏。召公暴虐凶残,是一个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昏庸的独夫,无论进谏者如何委婉、动听、形象,他都听不进去的。齐威王则是一个明智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对于别人的讽谏,不仅不生气,而是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马上付诸实施,分别制定了对不同进谏者的奖励办法。因此,没有齐威王这个善于纳谏的耳朵,邹忌的讽谏也是不会成功的。
六、归纳练习
1,归纳文中的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一状语
暮寝而思之 暮,名一状语
面刺寡人之耳者 面,名一状语
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美,以·'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2,归纳文中的特殊句式。 ·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被动句式:
旦主蓝甚矣。(画线部分为被动句式。)
3.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朝服衣冠:早晨,名词。
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名词。
[皆朝于齐:朝拜,动词。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疑问代词。
孰<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形容词。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疑问代词。
/5p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形容词。
铆修守战之具:修理,动词。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动词。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名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明日,名词。
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天天,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的,诚意
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副词。
[今诚以吾众作自称公子扶苏:果真,副词。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时候,名词。
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副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动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