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我的母亲》比较教学方案3

时间:2004-12-3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一把手  访问:

这一方案旨在用同一题材的文章做比较,通过在人物塑造、文章结构、语言特色诸方面的对比,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思维和风格,加深对课文更深一步的理解。

    教师在授课开始,可做这样的开场白:

    以母亲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老舍先生、丰子恺先生、胡适先生都以《我的母亲》为题抒发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我们在中学课本里也曾学过朱德委员长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今天我们就用这篇文章与老舍先生《我的母亲》做个对比,从中找出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 从对人物的塑造上看两个作品的同异处

    相同点:老舍和朱德同志的文章都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他们的母亲几乎是同一年代的人,所以两个作品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都是以母亲勤劳、俭朴、肯于吃苦、乐于助人,非常支持和理解孩子的决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事业等品格、行动来展现母亲一生的平凡与伟大,同时也都穿插着母亲对自己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表达了母子之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真切情感。

    不同点:由于两位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气质的不同、因此在塑造两位母亲的时候,对其特定人物的概括、升华也各有不同。朱德同志是一位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在一个佃户的家庭里,对母亲特点的刻画主要突出了两点:一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她整日劳碌,全家20多口人,轮到母亲煮饭时,她不但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母亲“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因此“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脱离劳动”。第二个特点就是母亲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她对劳苦农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充满强烈的反感,这都对作者以后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像作者文中写到的:“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因此在文中作者倾注了由爱母亲而推而广之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老舍则不同,他是一个伴随着清王朝覆灭而生长于北京的穷旗人家庭,基于他沉郁矜持的个性气质,在塑造母亲时,他选择了典型的材料与事例,着重刻画了母亲的朴实、倔强,“最会吃亏”且“软而硬”的性格特征。在授课中要特别注意抓住这一特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具体事例。如,“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母亲勤俭要强:白天,给人家洗一两大绿瓦盆衣服,晚间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到半夜;桌椅是旧的,柜的铜活残缺不全,可她也要让桌面没有尘土,铜活发着光。姑母闹脾气,她“宁吃亏,不逗气”。直到姑母死去,她才把一肚子的委屈都哭了出来。在战乱的年代,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院中,一个软弱的寡妇硬是在刺刀下、饥荒中奋力庇护着儿女,把自己的性命放在一边,她总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老舍先生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之处。母亲这种“软而硬”的性格,直接地影响了老舍先生的一生。

二、 在文章结构上看两个作品的同异处

    相同点:在叙事方法上两篇文章都是以时间为顺序,在谋篇布局上也都是从多种角度描写母亲的一生,穿插着母亲对儿女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情,字字句句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读来非常感人。

    不同点:两篇文章虽然都是以时间为序,但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第一段采用的是倒叙手法,而老舍开门见山从母亲的家庭背景写起;朱德同志在文章中有详细的记叙也有集中概括,在谋篇布局上以列举母亲的勤劳一生为主线。全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叙述概括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及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二部分主要讲母亲对我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是母亲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是母亲鼓励我以后走上了革命道路,第三部分着重写对母亲的怀念,引申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我”报答母亲的深恩就要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们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结尾处作者通过对母亲的纪念,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而老舍先生的文章是以母亲的性格和对“我”的深刻影响为线索谋篇布局的。他从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一生去描写母亲独特的性格。母亲一方面是勤俭朴实、倔强、为人热情、“最会吃亏”——对亲人,对朋友对街坊四邻都是如此。另一方面母亲“并不软弱”,在刀光血影中保护儿女;在内战饥荒中支撑着家庭的生活;在极度困难中也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一个具体丰满的“软而硬”母亲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写母亲对我深刻影响时,文中几个重点段落随处可见,互有联系。特别是对母亲传给我的“软而硬”的个性作者重笔着色,并将“我之能成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一心声贯穿主文,使我们进一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从语言特色看两个作品的同异处

    相同点:朱德同志和老舍先生这两篇文章中都采用了比较纪实的写作方法,语言的运用上都是平实朴素的风格,没有用那些瑰丽绚烂的词语,没有太多的修辞手法,都是如实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同点:朱德同志的文章带有回忆录的特点,语言简明平实,概括性强,几乎没有对话、抒情,但信息含量很大。在文中用了许多概括性的中心词,很有特点,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等等。

    而老舍先生的文章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朴素,极具地方特色。他用了不少大白话、大实话,把这些朴实的文字调动得千变万化,细节描写也“微言精义”恰到好处,他以无华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没有丝毫的修饰,也没有半点做作,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文中所叙之事深深地感动。一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句子(三姐出嫁;除夕送儿子出门等)。从句子中体会内涵丰富的潜台词,细细品味人物的心理活动。二要引导学生找出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苦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要注意文中白描的手法,体会从平实语言中透出的鲜明和生动。三是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用无华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作者内心挚爱感情的句子,比如第12段中的描述;第13段结尾处的抒情等都准确地体现了人物个性,也扣人心弦地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爱。以上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独特手法都使作品具有了特别的感染力。

    比较教学可以使学生领略同一题材作品的不同创作风格,同时也就认识了作者本人的气质特征,还可注意搜集一些两位作家的背景和作品材料,从中更多地了解他们的不同特点,学会品味揣摩吟咏的水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