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首页
高中课件
高中试卷
高中教案
初中课件
初中试卷
初中教案
中职课件
中职试卷
中职教案
其它资源
站内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格开):
下载
文章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威尼斯》教案8
时间:2005-02-1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祖强 访问: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本单元是中学最后一个记叙文单元,应结合高中前五册的记叙文进行复习,尤其有针对性的复习一下游记散文的有关知识。
( 二 ) 冯至写的《朱自清先生》一文,采用叙评结合的方法,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怎样“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鲜明的政治态度、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对新文学的重大贡献。最好印发给学生课外阅读,以增进对朱自清先生为人的了解。
( 三 ) 学生已先后学过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绿》等散文,可纵向作些比较:《春》、《荷塘月色》、《绿》重在写景,《背影》重在写人,《威尼斯》除写景外,重在介绍风土人情 ( 水上之城、艺术之城 ) ;《荷塘月色》和《绿》写小范围之景,《春》写我国江南之景,《威尼斯》写全城之景,范围都较大。五篇散文所写内容不一样,但语言风格大致相同:朴实、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 四 ) 针对本文游记散文特点,可让学生找出作者的游踪,然后在通读课文基础上列出结构提纲。
【指点迷津】
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游记《威尼斯》以颇具特色的语言描述了威尼斯“水上之城”与“文化艺术之城”的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即可分全文为两大部分。
( 一 ) 在赏析第一部分时可抓住作者从平视到俯视这视角变化,以情景交融的抒写展现出“河网之城”与“海上之城”这两幅明媚的“水上之城图”。
( 二 ) 在赏析第二部分时可掌握作者以圣马克方场为描写中心,按空间转移为顺序依次描述了建筑、音乐、绘画、工艺品,以此展现出“华妙庄严”这“文化艺术之城”特色的写作顺序。
( 三 ) 列出全文结构提纲:
别
致
一、水上城市〈明媚〉
河网之城〈平视〉
海中之城〈俯瞰〉
二、“文化艺术之城”〈华妙庄严〉
建筑艺术 ( 圣马克堂公爷府 )
音乐艺术 ( 运河 ) 绘画艺术 ( 圣罗珂堂 佛拉利堂 ) 工艺品 ( 公园 ) ( 由详到略 )
( 四 ) 学习此文还应把领会语言特色作为重点之一:其中许多形象、贴切、新鲜的比喻应一一找出并理解其作用。此外“节奏”、“酽酽”、“简截不罗嗦”、“痛快”、“流动”等“词语移用”,应仔细领会其巧妙的耐人寻味的修辞作用。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文体知识复习
1 . 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 游记散文的写法一般有几种 ?
答案要点:
散文题材广泛,取材自由,不论写人记事,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如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散文的表达方式很灵活,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说明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茅盾的《风景谈》。散文写人不需要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只需抓住对人和事的深切感受展开联想去写,如吴伯箫的《猎户》。但这一切又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来写,方能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游记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另一种是以空间方位为线索,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前者写法较为普遍,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到现代散文家大多如此,而后者采用较少,《威尼斯》这篇游记则采用这种写法。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 )
2 .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有哪几篇 ?
答案要点:
《春》、1925年10月写的回忆散文《背影》、1927年7月写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1924年2月写的写景散文《绿》。还有他的散文名篇《灯影浆声里的秦淮河》同学们可在课外阅读。
( 二 ) 分析本文结构:
1 .课文九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 是怎样写的 ?
答案要点:
九个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段写威尼斯的近景“水上城市”;第二段写威尼斯的远景“海中之城”;第三段写圣马克方场;第四段写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第五段写公爷府的建筑艺术;第六段写运河的夜曲;第七段写圣罗珂教堂和佛拉利教堂的绘画艺术;第八段写公园里的国际艺术展览会;第九段写威尼斯的工艺品。至于这些内容具体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再与同学们一起进一步学习讨论,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2 . 朗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从平视的角度和俯瞰的角度抓住水城的特点,来描写威尼斯的 ?
答案要点:
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平视的角度来写,是站在地面上看到的河网纵横的威尼斯:大运河是大街,它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形状,而418条小河道是418条小胡同,纵横交错,转弯抹角。运用这样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把威尼斯的似陆地而实乃水城的突出特点写了出来。还有那像公共汽车的轮船、“刚朵拉”小船及378座桥,上哪儿去都很方便。对这一切作者用“别致地方”来概括,真是再确切不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是站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瞰威尼斯:近处景致是那“团花簇锦”似的东西——118个弹丸小岛——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看;远处景致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而此时的目光又是那么“温和”,天空又是那么“干净”,海水又是“那么绿,那么酽”,真是鲜明可爱极了。作者用“明媚”一词来突出表现这一切,也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3 .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城”。作者表现威尼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特色时,选取了什么作为描写的中心 ? 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描写点 ? 从内容上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描写点逐层表现出威尼斯在文化艺术上的特色的 ? 从结构上看,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些描写点组成一个整体的 ? 作者采取这样的写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要点:
作者表现威尼斯文化艺术方面的特色时,选取了圣马克方场作为描写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选择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几个描写。从内容上看,通过这几个描写点逐层描述建筑、音乐、绘画、工艺品等方面的代表作,表现了威尼斯文化艺术华妙庄严的特色。从结构上看,作者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围绕圣马克方场把这些描写点组成一个整体,让圣马克方场周围的文化艺术成为威尼斯文化艺术的缩影。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结构紧凑,中心突出,简洁凝炼,而且能够以点带面,具有典型性。
( 三 ) 难点分析
仔细阅读本文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
1 . 第一句“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全段中处于什么地位 ? 下文所描绘的景象,跟这一句有什么关联 ?
答案要点:
第一句“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全段中处于总摄的地位。下文所描绘的都是“海中”的景象,处处体现这“海中之城”的“明媚”特色。
2 . 下边两句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①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答案要点:下边两句在写作技巧上各有特点。
①“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这一句把组成威尼斯城的诸岛比喻为花丛,同时以动写静,把绿波荡漾写成诸岛“在绿波里荡漾”,给人以梦幻的感受。
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这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威尼斯的初夏仍然处处保留着春天的景色,好像一个人刚刚离去,人们仍然看得见她的北影。这样,在描写中抒发了依依之情,使景色更增添了感染力。
3 . 作者在哪些地方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鲜明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
答案要点:
把这一段文章中末尾三句十分突出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是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这一句反映:威尼斯的“水中之城”的景色引起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这一句写威尼斯初夏景色中保留着几许春光,可惜已是“背影”。对春光的眷恋之情充溢在这拟人的描写中。
③“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这一句描写极绿、极酽的海水令人有如进入梦境,陶醉到何等程度 !
( 四 ) 本文中用了许多形象、贴切、新鲜的比喻,试把这些比喻摘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如以下几例。
文章第一段写威尼斯“水网之城”的特色,把穿过威尼斯的大运河比喻为“反写的S”,说“这就是大街”,运河上的轮船像“公共汽车”。把418条小河道比喻为“小胡同”。这样比喻把威尼斯河网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乃水域,更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文章第四段写圣马克方场上的建筑物,“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分别,并不对称”,方场偏东南处的钟楼高322英尺,远远超过周围其他建筑物。这里,作者用“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作比,充分显示了这方场中的建筑虽不对称,而“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文章第六段写在运河上听船上演唱的夜曲。演唱夜曲的“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两溜儿“刚朵拉”在微波里荡漾,活像一只大鸟在轻轻拍打着双翅,非常形象。
( 五 ) 本文多处用“词语移用”这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下列例句中划线的词经常形容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什么,为什么这样用。
1 . 颤着酽酽的歌喉……
2 . 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嗦,痛快之至。
3 . 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参考答案:
1 . “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如“茶很酽”,这里移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2 . “简截”“不嗦”“痛快”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移用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没有什么外部装饰,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觉。 3 . “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一词相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 六 )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富有现代口语的特点,简洁,自然而很有新意,请从文中选出几例,并稍加说明。
提示: ( 1 ) 可以参阅朱自清的早期散文《荷塘月色》、《绿》等,比较它们在语言上的
相同点和不同点。 ( 2 ) 所选的例句尽量做到典型一些,能够多方面体现出朱自清这一时期散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如“它哪儿都去”、“只要不怕转变抹角,哪儿都走得到”、“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出于名手的还有味”……这些句子中使用了现代口语的词汇,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
附思维参考资料:
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
【妙文赏析】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节选 )
朱自清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涉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
这时却遇着了难解的纠纷。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从前都在茶坊上,唱些大曲之类。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晚上照样也有一回,也在黄晕的灯光里。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怅了。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眩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他们是永远不被注意的。每船的歌妓大约都是二人;天色一黑,她们的船就在大中桥外往来不息的兜生意。无论行着的船,泊着的船,都是要来兜揽的。这都是我后来推想出来的。那晚不知怎样,忽然轮着我们的船了。我们的船好好的停着,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了;渐渐和我们的船并着了。烁烁的灯光逼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踌躇不安了。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 ! ”他跨过来的时候,我们船上似乎有许多眼光跟着。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的向我们船上看着。我真窘了 ! 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 ! 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个字;但赶紧递还那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 ! 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我的心立刻放下,如释了重负一般。我们就开始自白了。
【思维体操】
老华侨参观了哪十个城市 ?
有位老华桥回国观光旅游,目睹祖国的新气象,感到无比自豪。回到家后,他孙子问他参观了哪些城市,他笑逐颜开地说:“久雨初晴,雪消冰融,船出长江口。风平浪静,四季花开,海上有绿洲。春城无处不飞花。真是一路平安,双喜临门 ! ”孙子听了说:“爷爷,我问您参观过哪些城市,您怎么做起诗来了 ? ”老华侨说:“我的每句诗中都含一个地名;十句诗就是我参观过的十个城市。”聪明的小孙子想了想,一下子就报出了十个城市名。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十个城市吗 ?
参考答案:( 贵阳、开封、上海、宁波、长春、青岛、桂林、锦州、旅顺、重庆 )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 一 ) 语文常识:文章的出处,朱自清及有关写作情况。
( 二 ) 基础知识:1 . 字词:团花簇锦 肃穆 惝恍迷离 斩截 脍炙人口 简截 气韵 典丽 沈毅 氛围 酽酽 路数
2 . 修辞:①词语移用 ( 移就 ) ②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述
3 . 文体:记叙文、散文、游记三者间关系。
( 三 ) 阅读提要:1 . 围绕中心、分点描述的写景方法
2 . 学习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 四 ) 写作借鉴:
1 . 学习横式结构文章的写法
2 .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于景的写法。
【动脑动手】
( 一 ) 1 . 下面没有比喻的句子是 ( )
A .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
B . 另外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
C . 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D . 在圣马克方场折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
2 .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含义
1 .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2 .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色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颜色。
3 .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 )
______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地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子多半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头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
( 二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棉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1 . 上段文字提到“钟楼”的目的是 ( )
A . 为了说明它的高度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B . 为了说明圣马克方场以它为标志。
C . 为了说明它和其他景物之间在布局上的和谐。
D . 为了对威尼斯作鸟瞰式的介绍。
2 . 文中“什么”的含义与下列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从核桃园到桃水桥这一段路,是在紧张之中过去的,都等待着什么事情的发生。
B . 游击队员都没有制服,他们找到什么穿什么。
C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D . 他曾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务。
3 . 和“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像”字的用法上同的一项是 ( )
A . 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 ? ”“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
B .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
C . 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D . 董昆是什么样子呢 ? 可像家乡的尚二叔 ?
( 三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阑干等。所以 ( 甲 ) ,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 ( 乙 ) 。教堂的地是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 ( 丙 ) ,也觉得 ( 丁 ) 。
1 . 在文中括号内各选择一个词语填上。
A . 伟丽 B . 森严 C . 庄严华妙 D . 肃穆
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丁______
2 .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简要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文中加点字“这”指代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此段文字通过__________的描述,显示威尼斯是一座__________之城。
【参考答案】
( 一 ) 1 . C A项中把大运河比喻为“反写的S”。用读者熟悉的事物比喻不熟悉的事物,以便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可感。B项中把小河道比喻成小胡同,运用的是暗喻。C项中的像不是比喻词,它表某种心理,再如:这幢大楼真高,看上去,像要倒了。D项虽然本体不够明确,但根据原文上下文可以知道,“东一块,西一块”指所见到的美丽小岛,它们像“团花簇锦”,“在绿波里荡漾着”。故选C。 ) 2 . 1句中“背影”运用拟人手法,写威尼斯的初夏仍然处处保留着春天的景色,好像一个人刚刚离去,人们仍然看见她的背影。这样,在描写中抒发了对春光的依依之情,使景色更增添了感染力。2句中“透出玫瑰红”是作者的视觉,作者以此来相通于听觉,突出歌喉之酽,歌曲节奏之繁密,声情热烈。 3 . B 从原句所给部分的文字可以看出:描写的是秋冬季节寂静、冷落、萧条、荒凉的景象。A项描写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色调与原文不合。B项则无论从描写的情景看,或是从描写的角度看,都与下文衔接得紧凑。C项描写的虽跟下句一致,但角度不对,崖壁“矗立在江对崖”,表明是远望,又怎能看到崖壁下坟地石碑上模糊的字迹呢 ? 显然不合情理。D项描绘的是清新明快的景色,与下句色调不一致。 ) 二、1 . D 2 . C 3 . C 三、1 . 甲C 乙D 丙A 丁B 2 . 把圣马克堂比作主人,以突出它在方场上的地位。 3 . 指代圣马克堂庄严华妙,兼而有之 4 . 建筑 文化艺术
【创新园地】
你会在下列诗词名句中填上地名吗 ?
1 . ( )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
2 . ( ) 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杜牧《过华清宫》 )
3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4 . 衰兰送客 ( ) 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
5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 ( ) 路八千。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6 . 塞下秋来风景异, ( ) 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
7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 ) 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8 . 才饮 ( ) 水,又食 ( ) 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
9 . 莫向 ( ) 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 赵孟 《岳鄂王墓》 )
10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 ) 。 ( 杜牧《清明》 )
11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 ) 。 ( 王昌龄《从军行》 )
12 . 气蒸云梦泽,波撼 ( ) 城。 (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
13 . ( )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14 .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 ( ) 作汴州。 ( 林升《题临安邸》 )
15 . ( )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张继《枫桥夜泊》 )
16 . 欲把 ( ) 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 同学们思考后,可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
【创新园地】答案:1 . 洛阳 2 . 长安 3 . 赤壁 4 . 咸阳 5 . 潮阳 6 . 衡阳 7 . 阳关 8 . 长沙、武昌 9 . 西湖 10 . 杏花村 11 . 玉门关 12 . 岳阳 13 . 洛阳 14 . 杭州 15 . 姑苏 16 . 西湖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钱塘湖春行》教案2
《威尼斯商人》教案12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19
《威尼斯》课堂练习方案10
《威尼斯》知识小结20
《勇气》教学设计11
《雨说》教案6
《威尼斯商人》教学卡片17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威尼斯》比较教学3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窗》简案6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
《将进酒》教案5
站内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格开):
下载
文章
高级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
会员状态
|
重新登录
|
会员注册
|
在线充值
|
站长:范开玲 Email:
98yw@163.com
手机或微信:13527501799
联系QQ
:32115460
淘宝旺旺:
渝ICP备1400373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