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爱莲说》教案3

时间:2004-07-24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hehe409  访问: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 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 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 “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

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可爱者甚蕃; 濯涟清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四、板   书   设   计   (布置作业)

爱莲说

          周敦颐



(总提)

可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

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

者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            (以花喻人)

甚     爱莲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

蕃           不可亵玩                    
                                   洁身自好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