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建议 本课两篇文章各从一个侧面体现孟子的政治思想。学习本课,先要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对文章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本课,反复诵读不可少,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能分析理解作者提出观点的方式的不同特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学习作者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学习作者恰当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比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异同,我们应如何评价等。学习本课,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以及常见虚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在封建社会里被尊为“亚圣”。和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子提出了不少在思想史上颇有影响的见解,如他在《尽心下》中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充分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庄暴见孟子》中提倡的“与民同乐”也有相通之处。 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2.根据单元知识中的“断句”这一基础知识所阐发的几点来学习本文。 首先,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在《鱼我所欲也》章中,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来阐述抽象的“义”的?在人生中,哪些行为做法符合“义”?哪些行为做法不符合“义”?在《庄暴见孟子》一章中,注意“乐”字的几种读音(yue,音乐;le,欢乐)以及在具体文句中词的活用情况。然后研读全章,仔细分辨何处读“yue”,何处读“le”,最后概括评论孟子在论辩中所描绘的两幅不同的政治画面。 其次,在翻译文句时,如何根据语序、句式特点来确定词的句中意义?可对照注释翻译,并把理解和推断的思维过程阐述一下。 重难点提示 1.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义”阐释清楚? 要把抽象的“义”阐释得具体生动,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论证方法,在这一点上《鱼我所欲也》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即以“鱼”和“熊掌”设喻,托出“生”与“义”。通过选择,确立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那么,“义”的存在价值呢?作者通过“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是存在的,接着又进一步论证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突出了“义”的存在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为了维护人格尊严的“弗受”和“不屈”的例子。这样,就将“义”的存在价值具体化了。 作者又列举面对“万钟”,“受”与“不受”的正反之例,且运用了排比句式,造成充沛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笔带锋芒、泾渭分明的感情色彩。 本章重在阐释“义”的价值,而不是“义”的含义。 2.借“乐”发挥,因势利导,诱人入范。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脏暴见孟子卜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庄暴面对齐王好乐(yue)之事无言以对,而孟子却能善设机巧,引出齐王的“可得闻与”。于是孟子借题发挥,把音乐理论的话题引申到政治范畴上来(即由乐yue到乐le上),然后连发两问,使齐二接受“与众乐(yue)乐(le)”的主张。紧接着,孟子又不厌其烦描绘了“不同乐(le)”与“同乐(le)”这两幅对立的政治画面,一幅是不与民同乐,百姓妻离子散,怨恨国君;另一幅是与民同乐,百姓拥护国君。这样对比就充分突出“与民同乐(1e)”的中心。结句指出齐王如欲统一天下,应以仁政为本。这样,孟子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了他的施行仁政的宣传任务。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善设机巧,富于鼓动性。在这些方面,它比《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释疑解难 《鱼我所欲也》和赃暴见孟子格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 1.《鱼我所欲也》体现了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只要人不让这些善性丧失,“人皆可以为尧舜”。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论述了人都有羞恶之心(即“义”),懂得“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应该也能做到“舍生取义”。 《庄暴见孟子》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国君应该与民同乐,实行仁政。课文的“国王独乐民怨愤”、“国君与众乐民欣然”两幅图画进行对比,“证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 2.《鱼我所欲也》的第二、三节都是举例论证,但同中有异,异在何处? 第二节主要是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而第三节主要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义”的存在(“义”的丧失以“义”的存在为前提)。另外第三节还使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并把对比和排比两种方法揉合在一起,使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有一股磅礴的正气。 3.《庄暴见孟子》记叙了两次对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庄》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它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的论辩技巧,这次对话是全文重点,因此记叙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