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基测试 1、下列词语的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 目不暇(xiá)接 夙兴夜寐(meí) 相形见拙(chù) 好逸恶(wù)劳
B 瞠(chēng)目结舌 谬(miào)种流传 病入膏肓(huāng) 扑(pú)朔迷离 C 贻(yí)笑大方 迥(jiǒng)然不同 自惭形秽(huì) 哗(huá)众取宠 D 噤(jīn)若寒蝉 蛮横(héng)无理 觥(gōng)筹交错 好高鹜(wù)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诬蔑 嫉恨 永垂不朽 B 摩登 玄虚 怒发冲冠 C 俏皮 凭吊 临风陨泪 D 伫立 宿愿 层峦叠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连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我们□□这样做了,(2) □有可能正确地或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 3) 现在党的农村政策,(4) 不(5) 是十年内战时期那样的土地革命,(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7) 现在我们有许多同(8) 志,(9) 还存在着粗枝大叶、不(10) 求甚解的作风,(11) 甚至全然不(12) 了解下情,(13) □在那里担任领导工作。( 14) 对于只懂理论不(15) 懂实际情况的人,(16) 这种调查工作尤为必要,(17) □□他就不(18) 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A 只要 才 就是 便 否则 B 只有 就 不是 便 那么 C 只有 才 而是 却 否则 D 只要 就 而是 又 因此 4、从语法角度考虑,下列四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句是:( ) A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大发明家、科学家,他们都是一些有伟大理想的人。 B 你们也许会想着自己将来成为航海家、飞行家、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但是,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围绕着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的。 C 当强敌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候,民族英雄的理想,就是要把敌人赶走,使自己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下去。 D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5、请根据原句按要求变换句式: ( 1) 住宅的寒伧,(2) 墙壁的黯淡,(3) 家具的破旧,(4) 衣料的粗陋,(5) 都使她苦恼。
改成以“我”为主语的单句: ( 6) 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7) 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8) 陈设着精巧的木器,(9) 珍奇的古玩。
改成兼语式的单句: 6、下面各句中,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来。” B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C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D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7、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整座大楼的其他房间漆黑一片,只有一扇窗子里还亮着灯。 B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善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发现人才。 C 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我们调查了许多老王的事迹。 D 我们写文章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言之有据,关键在于观察、分析、积累起重要作用。
8、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着棉花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 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D 小战士斜着冲锋枪,在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
9、根据句意的前后联系,排列出下面话的正确句序。正确的一项是:( ) ( 1) 然而,(2) 吸烟、喝咖啡、饮茶都往往会造成难以去除的黄斑、黑斑。( 3) 在人们的社交中,(4) 谈吐和微笑总会露出牙齿。( 5) 最近我国某公司引进了美国的研究成果——“速白净”技术。( 6) 洁白、健康、美丽的牙齿,(7) 不(8) 仅是自身健康的需要,而(9) 且还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10)( 11) 他们已生产出能迅速使牙齿变白的新产品“牙净”。
A (2)(4)(1)(3)(5) B (2)(4)(1)(5)(3) C (3)(5)(1)(4)(2) D (3)(5)(2)(1)(4) 10、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在结尾才道出项链是赝品,这样写的作用是:( ) A 深化了主题,既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又对受害者路瓦栽夫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 充分证明了一件偶然的小事使玛蒂尔德吃尽了苦头。 C 揭露了佛来思节夫人一伙资产阶级的虚伪,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罪恶。 D 掀起波澜,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丑恶的行径以及他们的虚伪,教育人们要谨防上当。
二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碧野《天山景物记》一文中的文字,(2) 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天山的高处,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湖面( )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 )地倒映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 )的一体。在这( )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湖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1、本段文章中括号内应选填下列哪组词语:( ) A 明净 清晰 晶莹 幽静 B 平展 清楚 透明 肃静 C 明净 清亮 晶莹 寂静 D 平展 清新 清亮 幽静 2、划线处有四个词语(1)深青(2)银白(3)墨绿(4)淡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2)(4)(1)(3) B (1)(3)(4)(2) C (2)(4)(3)(1) D (2)(1)(4)(3) 3、本段主要写的是:( ) A 在天山的高处,有许多巨大的天然湖。 B 介绍天然湖,反映哈萨克人民过去的苦难。 C 天山高处的天然湖的明洁幽静和湖水的多变。 D 天山天然湖面、湖水的特点和古老的传说。 4、写湖水是一位古代少女的眼泪的传说的作用是什么?请加以归纳。 ( 3) 阅读邓小平《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的文字,(4) 回答文后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二九年为古田会议写的决议就尖锐地反对主观主义的指导,认为这种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一九三 0年,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他坚决反对在共产党内讨论问题的时候,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以为上了书就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心理。毛泽东同志说:“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又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 但是,党内有些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人并没有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教导而改变他们的立场。因此,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发起了伟大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就是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 甲 ] 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就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而与此相反的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则“ , ,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 乙 ] 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同志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是死的教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如果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 [ 丙 ] ……根据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 丁 ] …… 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毛泽东同志讲过,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当然不是说不要引人家的话,是说不要处处都引。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收发室”,简单地照抄照转。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的正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缔(结合)造 ② 怠(懒惰、松懈)工 ③ 固(原本)有 ④ 臆(异想天开)造
A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 ①错误,②③④正确 C 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2、下列词中“先”的含义与“先哲”的“先”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驱 B 先贤 C 先决 D 先觉 3、 第二段第一句的“他们的立场”中的“他们”是指代什么人?(不超过1 15个字)
4、下边是文中空白处的四个句子,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请调整好。 ① 是民族的大敌 ②是共产党的大敌 ③是人民的大敌 ④是工人阶级的大敌
调整后的顺序(写序号): 5、下面这句话是从第二段中摘出的,按文意应插入[ 甲 ] [ 乙 ] [ 丙 ] [ 丁 ]中的哪一处?( ) 他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A [ 甲 ]处 B [ 乙 ]处 C [ 丙 ]处 D [ 丁 ]处 6、“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一句中的“灵丹圣药”的本义是: ;在文中的比喻义是: 7、第一段中的两个“一直”在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文章的后半部分有什么地方同这两个“一直”相呼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于三分之一,横处的三分之一。帘子的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吗?“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系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支交缠的海棠花。花叶 a ,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膀。枝上 b 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子。一只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和 c ;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又为什么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来是这样的呦!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您能够出来么?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和,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 d 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只好由他了。1、在文中a 、b 、c 、d 处依次填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茂密 栖 柔润 猝然 ; B 扶疏 歇 嫣润 瞿然 ; C 稀疏 停 滑润 猛然 ; D 摇曳 伫 鲜润 油然 。 2、第二段运用了许多的代词,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两句是:( ) A 他到底等什么来着? B 您得到帘下去找。 C 他的情韵风怀。 D 你能够出来么? 3、对“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一句中的“咫尺天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光就在眼前,而圆月却远在天涯。 B 圆月与鸟的距离非常的遥远。 C 卷帘人就在近处,但难以相见,就像远在天涯。 4、下面句子中的非比喻句是:( ) A 茶壶嘴似的钩儿。 B 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C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D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膀。 5、解释下列破折号的具体作用: ( 1)——就是所谓的软金钩吗? 答:( 2)——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 答:( 3)——只好由他了。 答: 6、举例说明画的布局“经济”之意思。 7、举例说明画的设色之“柔和”。 8、请写出本文介绍画面构图和景物设置的层次顺序。 ( 1)先写: ; (2)次写: ;( 3)继写: ; (4)最后写: 。9、画面是静态的,但作者却看出其动态,试举一例说明之。 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石钟山记》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如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句中的“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 徐而2 察之,3 则山下皆石穴罅 4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5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6 余固笑而7 不8 信也 9 余方心动欲还,而10 大声发于水上,11 噌吰如钟鼓不12 绝 13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14 求之 15 余是以记之,16 盖叹郦元之简,而17 笑李渤之陋也
A ① / ②③⑥ / ④ / ⑤ B ①③ / ②⑤ / ④ / ⑥ C ①② / ③⑥ / ④ / ⑤ D ①⑥ / ②④ / ③ / ⑤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一句中是否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具体指出?该选段中是否有与此相同的语法现象存在?请具体指出。
3、下列句子中存在通假字的有:( )。 (可多选)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4、与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C 大王来何操? D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本文的中心句是:( ) A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 古之人不余欺也。 D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6、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 (可多选) A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如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C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焉 D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四 作文有一天,一个教士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哪里?”上帝带教士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口大锅,一群人团团围坐着。他们每人手持一把汤勺,但汤勺的柄太长,盛起来的汤送不到嘴里,十分别扭。因此,尽管锅里珍馐美味颇丰,他们却只有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接着,上帝又把教士带进另一间房子。这间房子和那间几乎一样,也是一大群人围着一口锅就餐,每人的汤勺柄也是那么长,但他们却吃得井然有序,乐在其中。原来,他们是用长长的汤勺互相喂着吃。“这就是天堂。”上帝说。教士恍然大悟。 请根据上述的材料,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写一篇《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的议论文。 适应训练(十 四)参考答案:一 语基测试
1、C ( A “夙兴夜寐”的“寐”字音应为(me?/FONT>); “相形见拙”应为“相形见绌”。 B “谬种流传”的“谬”字音应为(mi?/FONT>);“扑朔迷离”的“扑”字音应为(pū) D “噤若寒蝉”的“噤”字音应为(j?/FONT>n);“蛮横无理”的“横”字音应为(h?/FONT>ng) “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 ) 2、D (“层峦叠障”中的“障”应改为“嶂”。) 3、C 4、B ( B 为转折关系的复句; A、 C、 D三句为单句) 5、(1)对于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她都感到苦恼。(合乎要求的其他表述亦可。) (2) 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能够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合乎要求的其他表述亦可。)
6、A ( 冒号应改为逗号) 7、A ( B 句序不合理,应改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C 易产生歧义,语意不明确,“许多老王的事迹”可以理解为老王一个人的许多事迹;也可以理解为许多个叫“老王”的人们的事迹。 D 句式杂糅,“关键在于观察、分析、积累起重要作用。”应该改为“关键在于观察、分析、积累”或“观察、分析、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8、D (“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与小战士的“猛冲”,轻快的动作有矛盾,不存在任何的相似点。)
9、B 10、A 二 现代文阅读(一) 1、A 2、A (根据湖色越远越深来判断) 3、C4、作用有:(1) 给美丽的湖光景色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使她更加美丽动人,令人向往;(2)用讲神话故事的巧妙办法暗暗形成一种今昔对比,突出今天牧民的幸福生活。(能够从内容和主题方面来归纳,答到基本的要点亦可)
(二) 1、A 2、B3、“他们”是指代“党内有些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人” 4、②④③① 5、C 6、本义是灵验能治百病的奇药,这里是指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7、两个“一直”突出强调了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贯的始终如一的。(大意基本吻合亦可) 文章末段开头一句中的两个“历来”恰与这两个“一直”对应。
(三) 1、B2、C 与 D 两句的代词都是指代“卷帘人” ; A句的代词是指代“那高踞着的八哥”; B句的代词指代的是“赏画的人” 3、C 画中卷帘人与在画外赏画的“我”虽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见,故令“我”有“咫尺天涯”之感。
4、C C项只是表明嫩绿的叶子,给人的一种鲜嫩欲滴的感觉。 5、(1)表插说 ; (2)表层递 ; (3)表补充说明。 6、所画卷帘、月光、海棠花、八哥无一虚设,没有画卷帘人,却已呼之欲出。 7、如:以绿色的帘子配与黄色的软金钩,再如:在月光的掩映之中,海棠花嫩绿色的叶子微微有深浅的区别。
8、(1)卷帘 ; (2)月光 ; (3)海棠花 ; (4)八哥 9、如写“钩弯”上的“双穗”是“丝缕微乱,若系曳于轻风中”。 三 文言文阅读1、A ( ①句中的“而”是修饰性连词; ②③⑥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 ④句中的“而”是转折连词; ⑤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 2、 答: “舟”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下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一句中的“目”与“耳”的用法与此相同。 3、A B D (A句中的“莫”通“暮”;B句中的“蚤”同“早”; D句中的“识”通“志”) 4、C (A句为被动句:人马被烧死或被淹死的十分的众多。 B句为定语后置的倒装句: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也(可以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C句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即“古之人不欺(欺骗)余”;“大王来何操?”即“大王来操(拿着)何?” D句既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又是省略了宾语的省略句。“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把事情完整地告诉……)
5、A 6、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