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 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 作特点; 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 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 菔fú(芦菔产是萝卜) 愆qiān(过失) 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 并bīng(古代并州) 陨yùn(坠落) 牒dié(文书) 湫qiū(水池)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冲) 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 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县名) 迥jǐong(高挺的样子) 作者及《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内容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已经列于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因此,《梦溪笔谈》成了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带有文学性。课文所选两则,一是说明在什么时间采草药才有效,一是探讨雁荡山得名的来历以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梦溪笔谈》属笔记体散文。 采草药 选自《梦溪笔谈·药议》,题目是编者加的。 古法采草药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当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旧 利用 很不恰当 只(因为) 发芽 芽:名作动,发芽 苗未枯, 采掇⑷者易辨 识 耳,在药⑸ 则未为良时。 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药 分辨识别 对药来说就不是好时节 大概 采用 的 在:对……来说 有宿 根⑺,须取⑻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⑼皆归(于)其根。欲验⑽之,但取芦菔⑾, 隔年老根 选择 液汁 集中 验证 只拿萝卜 地黄⑿辈⒀观,无苗时采, 则实⒁而沉⒂;有苗时采,则虚 而浮。 其 等来看 (它们的根)就充实 沉重 空虚 轻浮 那 实而沉:形+形 无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时采,则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 如今 之 些 就 长成 没有开花 那么 长足 衰老 像现在 花:名作动,开花 紫草⒃,未花 时采,则根色鲜 泽⒄;花过而采,则根色黯 恶,此其 开花 鲜明润泽 再 太暗难看 采药时间适 效⒅也。用叶者取 叶初长足时, 用芽者自 从 本⑴说,用花者取 当与否的验证 选取 刚 (采摘) 自然遵从这种说法 本:指上文的古法,译为这种 花初敷⑵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⑶土气 开放 用固定的时月 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 限以时月: 以时月限之 有早晚⑷,天 时 有愆伏⑸。 如平地三月花 者, 深山中则 况下)有早有晚 天气时令(也) 变化无常 像 开花的植物 在 里就到 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 诗⑹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游大林寺桃花》 盖 常 理也。此 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圭竹⑺笋,有二月生者,有三 这是普遍的 是(由于) 低的 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 才 叫它 之晚稻。一物 同 一畦 之间⑻,自 有早 晚。此物 性⑼之不同 同一类作物同在一小块地里的 本身 早熟晚熟 植物本身的性能 也。岭峤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 并、汾⒀乔木,望 秋 先 陨⒁;诸越⒂则 五岭 小 越 枯萎 并州汾州 临近秋天纷纷落叶 南方 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区 则:不译 桃 李 冬实⒃, 朔漠⒄则桃李夏荣⒅。此地 气 之不同也。 一亩之稼,则 桃树李树 结果实 北方 开花 各地气候 同 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 粪 溉⑴者先芽; 一丘⑵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⑶ 施肥灌溉 发芽 同一块地 作物 结实 一律 拘以定 月⑷哉? 用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 简析: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提出观点。 第二层(“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说明观点。 分为三个小层。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药则未为良时”) 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药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识,就药材说并不是最佳时间。作者以此作为第二层开头,承上启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 从两方面详细说明采草药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这一小层分别从草药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以及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来两方面来否定古法,阐明观点。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说明: “用根者”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情况分类说明。作者根据草药生长规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草药生长的条件方面,作者依次说明的是: “地势”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种不同、“地气”纬度南北、“人力”栽培情况差别等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3.(“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总结。 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常用的逻辑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体事物常用的空间顺序或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 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四种。 说明草药使用部位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说明和分类别说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举了事实作举例子说明,还用了对比说明法。 说明草药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主要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举白乐天的诗说明地势不同,花时就各异;举圭竹笋和稻子为例,说明品种不同,生长的时间也不同;举“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的情况来说明“地气”不同,植物的生长时间也有差异。所举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对比说明问题的,如“平地”与“深山”,“岭峤”与“并、汾”,“诸越”与“朔漠”。 文章根据很多事实,明显对比,多方说理,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采草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最佳时间,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课时 雁荡山 选自《梦溪笔谈·杂志一》,题目是编者加的。 温州⑹雁荡山,天下 奇 秀, 然自古 图牒⑺, 未 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 (以来)各种地理著作 判断句(名词谓语句) 尝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宫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见 之, 此时尚 没有记载过 年间 上山砍伐 才 发现这座山 未尝:副词,没 者:助词,无义 未有 名。 按 西域书⑾,阿罗汉⑿诺矩罗⒀居(于)震旦⒁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这个)名字 根据 记载 居住在中国 边 芙蓉峰 龙湫⒂。唐僧 贯休⒃为《诺矩罗赞》, 有“雁荡经行”⒄云漠漠⑴, 的 和尚 写 一诗中 龙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⑶,前 瞰 大海, 的诗句 向前俯视可见 然未知雁荡、龙湫⑷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 大池,相传以为雁 在什么地方 才 一个大湖 认 荡;下 有二 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山下 两个水潭 用 给它们命 名:名作动,给……命名 谢灵运⑸为永嘉守,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⑹遍, 独 不言 此山,盖 名 做 太守(的时候) 几乎游历完了 唯独没谈到 大 当时未有雁荡之 名。 概 这个名字 第一段: 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 1.(“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交代雁荡山所在地点,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说明本段中心。 先说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 雁荡诸峰,皆峭 拔 险 怪, 上耸 千尺,穹⑺ 崖 巨 观察 陡峭挺拔险峻奇异 向上耸立(约) 高大的山峰巨大
谷, 不类⑻他山, 皆包 诸 谷 中⑼,自岭⑽ 外望之,都无所见; 的深谷 和其它的山不相似 包容各个山谷里面 周围高地 什么都看不 类:像 所见:见到的东西 至谷中 则森然⑾ 干霄⑿。 原⒀其 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冲激, 到 (一看)却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被 刷 原:推究 为……所……:被动句式 沙土尽去, 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⒁之类,皆是水 都冲走了 耸立在那里 像 这一类 凿⒂ 之穴。自下望之 则 高 岩 峭 壁,从上观之适⒃与地⒄ 平, 冲刷而成的洞穴 看它们却是高耸的悬岩陡峭的石壁 恰好同周围高地平 以至 诸 峰 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⑴。世间 沟壑⑵中水凿 之处,皆有 行 至于许多山峰 平面 世界上溪谷 里 冲刷的地方 植 土⑶龛 岩⑷,亦此类⑸耳。今成皋、陕西⑹大 涧 中, 立 土 直立的土层底部凹陷的岩石 这一类 大的山沟中间 直立土 动⑺及百尺,迥然⑻耸立,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⑼, 但此 壁往往达 高高地 着 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这里是 动:动不动,往往 定语后置句,“而”标志 土 彼 石⑽耳。 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则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质那里是石质 (雁荡山) 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却被 密林 遮蔽 为……所……:被动句式 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理 不足 怪也。 发现 没有到过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荡山诸峰形成的原因,说明它长期不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观雁荡诸峰”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描述作者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 先说明根据实地考察的推理判断: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然后就近从当地提出事实来作佐证: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接着进一步说明雁荡诸峰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紧接着又就别处提出事实来作佐证: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 结论。呼应第一段,说明“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原因。 写作特点: 前后呼应,联系紧密,结构紧凑: 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 雁荡山既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图牒未尝言”,长期不为人所知呢? 这就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侧重在分析论述,举出例证,阐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结论,解决了第一段中留下的问题,使读者疑难冰释。前后一气呵成,有引人入胜之妙。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