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时间:2004-07-25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letian  访问: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个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共45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第II卷的密封线内。
   2、 将第I卷上每小题的答案填写在第II卷卷首相应的答题栏内,在第I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只交第II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瓶塞 艰涩 瑟缩 色厉内荏
   B.马厩 灵柩 臼齿 一蹴而就
   C.滞留 投掷 对峙 栉风沐雨
   D.休憩 收讫 栖身 锲而不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招聘 目不交接 诡秘 瑕不掩瑜
   B.坐落 掷地有声 编纂 脱颖而出
   C.蝉联 沸反盈天 怄气 迫不及待
   D.悖谬 郑重其事 昏聩 优柔寡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B.像《变形记》这样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一般的读者往往对其敬而远之。
   C.美国欲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其目的在于:既能推翻萨达姆政权,又能控制中东石油,可谓一箭双雕。
   D.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03年春节晚会终于伴着新春的钟声销声匿迹了,对于这台晚会,我们首先是祝福与鼓励,毕竟它带给了我们欢乐与愉悦。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法制社会中,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以法律为______,不能随心所欲。
   ②球迷们纷纷指出如此众多的手续 规定得过于繁琐。
   ③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准则 不免 媒介 B.准绳 未免 媒介
   C . 准绳 不免 媒体 D.准则 未免 媒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节前,扬州的“老字号”出现“井喷”现象,牛皮糖卖火了,包子卖空了,酱菜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B.在韩国教头金昶佰的魔鬼训练下,中国女曲又在韩国的土地上继世界杯夺冠后战胜奥运会冠军东道主韩国队,夺得了女子曲棍球比赛的金牌。
   C.如今的春节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全市重点商贸企业春节期间销售额共3.4亿元,与同期销售额相比同比增长20%以上。
   D. “哥伦比亚”号机毁人亡令人痛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美国民众对航天飞机的热情,约七成以上美国人认为应该继续航天飞机计划。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 ,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顿时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紫色,最后它们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上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几缕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般贯穿整个树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节选自王蒙的《〈红楼梦〉启示录》)
   7.对本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品既“按迹寻踪,不限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
   “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B.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
   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又坚持
   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
   D. 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
   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8.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 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 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 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9.下列对有关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②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③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指的是“创作规律”。
   ④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现实生活”。
   ⑤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10.以下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的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实与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1]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2]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3],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4]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5]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6],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拒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释 [1]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2]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3]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4]兴:姚泓的父亲姚兴。[5]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6]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B.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
   C.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
   D.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引以为流觞曲水
     B. 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未若假之水道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 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
   B. 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C. 勿令西过。
   多以微过得罪。
   D. 臣观其意,必自入关。
   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③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④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①④⑥ D. 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顺应环境,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不仅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而且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扬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卷 2003.3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译文:
   (2)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2) , ,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沙田山居 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 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
   19.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1) (2) (3)
   20.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答:(1)
   (2)
   .
   21.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 ] [ ]
   六、(12分)
   23.下面一段话中不可删除的两处是: 、 。(2分)
   由于人体脂肪的密度远小于人体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所以减掉一公斤
   ①       ②  ③       ④
   脂肪后所减去的体积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
   ⑤ ⑥
   24.仿照例句,从生活中任选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4分)
   例:事物——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_______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根据下列词语,分别写一段话,表现“润物无声”的意境。每段话不少于60字。(6分)
   (一)春雨
  
  
  
  
  
  
   (二)师生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以“门与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扬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3.3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 (A项的“瓶塞”的“塞”读塞sāi,其余的读sè;B项的“一蹴而就”的“蹴”读cù,其余的读jiù;D项的“憩”“讫”读qì“栖”读qī “锲”读qiè)
   2.A(应为“目不交睫”)
   3.C(A项“评头论足”是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B项“不可理喻”形容人不讲道理;D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4.B(“准绳”与“准则”都指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而“准绳”多作喻体,常用来比作“法律、法规”。“未免”的意思是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根据语境,应填“未免”。“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告、广播等;“媒介”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5.A(B项语序颠倒,应为“中国女曲继世界杯夺冠后又在韩国的土地上战胜奥运会冠军东道主韩国队”;C项用词重复,“同比”即“与同期……相比”;D项缺少谓语,可改为“继续实施……计划”。)
   6.B(A、C两项的主语和前后文内容不衔接,D项比喻的内容和下文不吻合。)
   二、(12分,每小题3分)
   7.A(前后矛盾) 8.A 9.A(③应为“世俗人生”;④应为“丰富多彩”) 10.B( “只要……就”用得不对)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A(“得罪”在古文中是获罪、被治罪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可用作自谦,程度较轻。)
   12.D(“则”字在两句中不相同。在第一句中,是用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表结果,可译作“就”;在第二句中,是表示对上文有所解释,可译作“原来是”。A项都是“成为、作为”的意思,B项都是表示原因,C项都是“及,比得上”的意思。)
   13.D(D项两个“意”都解释为“意图”;A项两个“北”的意思分别是“向北”、“北方的”;B项两个“穷”的意思分别是“不顺”“尽,绝”;C项两个“过”的意思分别是“通过”、“过错”。)
   14.D (第②句分析阻刘的后果;第④句分析阻截刘裕军队,北寇会乘虚进击;第⑥句分析即使刘裕得胜的利害关系。其他的几句:第①句是对那些虑事不周,凭意气用事的内外朝臣的批评;第③句是崔浩的建议、主张;第⑤句是个比喻,不是具体的理由。)
   15.C(明元帝并非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而未作采纳。)
   四、(15分)
   16.(1)如果刘裕取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的恩情。 (2分)
   (2)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石打败。 (3分)
   17.“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18.(1)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碧云天,黄花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
   (3)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附:16-18题评分细则
   第16题(5分)
   第(1)小题(2分)
   评分要点:①“使”译为“如果”,给1分;②“德……惠”译为“感谢……恩情”,给1分。
   第(2)小题(3分)
   评分要点:①省略句,译时要补主语“两军”,1分;②状语后置句,译时要调整语序,1分;③“为……所”被动句,句式译对,给1分。
   第17题(6分)
   评分要点:①“意境”特点;②引发联想;③表达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18题(4分)
   1.若三小题均做,挑写对的给分,最多给4分。
   2.前后句各1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该句不给分。
   五、
   19.(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20.(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分)(答“思乡之情”得1分)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作用2分,理由2分)
   21.(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3分,修辞1分,静谧1分,意境1分)
   22. B E(4分)
   六、
   23. ②⑥(2分)
   24.(4分)供参考 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25.(6分) 供参考
   (一)(1)春雨,轻轻地随风飘散着,树芽笑开了小口。雨,浸湿了马路,唤醒了沉睡的小草,落到人们的头发中,凉凉地沁人心脾。 (2) 雨像绢丝一般,又细又轻,听不见淅淅的响声,也感不到雨浇的淋漓,又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响声,轻柔地滋润大地和人心。
   (二)
  
  
   七、见200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崔浩字伯深,从小爱好学习,他广泛地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精心研讨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20岁时,就担任了通直郎的官职,不久升为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道武皇帝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道武皇帝知道后,常常就派人把自己用的饭食赏给他吃。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泰常元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沿黄河逆河北上,就向北魏请求借路,明元帝令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外朝(指以宰相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的公卿都说:“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可能破关西入?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还难以预料。我们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得以西去。”内廷(是由皇帝近侍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的官员和外廷大臣意见一致,明元帝打算采纳。崔浩说:“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司马休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已有好久了。现在姚兴已死,姚泓尚幼,趁着他们危急的时候攻打他们,我看刘裕的意图一定在于入关。急躁冒进阻截晋军的人,实际上是不顾后果。现在如果阻截他们西进之路,刘裕一定会上岸向北进攻,这样姚泓平安无事而我们受到攻击了。柔然是我国北方的敌人,他们粮食又缺乏,我们发兵到南边,那么北方的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我们;我们要救北方,那么南边又遭危险。不如借水路给刘裕,放刘裕西去。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啊。如果刘裕取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如果姚氏取胜,我们也不会丢掉救助邻国的名声。即使刘裕取得关中,也会因太远而难守。他们不能守,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坐观成败,使两相斗而我获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议论的群臣还是说:“刘裕向西进入函谷关,就会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腹背受敌;向北上岸,姚军一定不出关救助我们。刘裕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情况就是这样。” 明元帝于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石打败。明元帝对不采纳崔浩的建议悔恨不已。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