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把握作者自我审视的心路历程。 2、体会文章平和自然、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作者的自我审视及独特的见解。 【教学难点】 后天弥补的四个原则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如何认识自我,一直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探究的问题。张中行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和执着的思考为基础,对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自我》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也来进行一番自我审视。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三、讨论分析课文。 (一)1、请学生阅读课文1、2两节,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几个方面看待和分析"我"的? ②何为"我",找出文章中具体阐述的句子。 ③"我"是怎么来的? ④"知觉"对于人来说作用如何? 2、分3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明确: ①整体上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自我"的,即哲学家的角度和常识方面,分析的"自我"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文章中具体阐述的句子为:a受生之后,机体生长,感官的收获渐渐组成觉知(包括分辨实虚和感受苦乐),这觉知由一物和心的整体出发,并进而能够反照这整体,于是说这整体是"我"。B是由个物和心的整体,这整体有独自觉知的知识和苦乐,就自己觉得这整体是"我"。 ③"我"实际上是"物我"和"心我"的整体,"物我"从父母那里受生,"心我"是在"物我"的基础上产生的,即通常所说的"思想意识"。 ④"知觉"对人来说即思想,这是人能成为高等的根基,因为它能够以自己为对象,站在对面反观觉知。 4、小结,引入下段分析。 (二)1、教师范读第三段,学生思考: ① 为什么有人想方设法"丧我"? ② 作者引《庄子》、《笑赞》中的故事想说明什么? ③ 能不能"丧我",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明确: ① 原因是能觉知的整体"生而有欲",有欲就不能不求,求而常不能得,于是有苦,这些人是想离开苦才想丧我的。 ② 引两个故事是想离开"我"是办不到的。 ③ 作者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我"总跟自己的觉知纠缠在一起,除非丧失知觉,是决不能离开的。 (三)重点分析4-8节。 1、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 ① 人们思考问题、做事情,大多从什么出发? ② 作者认为对于"物我"该持什么态度? ③ 人与人之间各有优缺,上策是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 ① 人们大多从自我出发思考问题和做事情。 ② 对于"物我"只能顺受,即认命,如若上天不公平,"我"不当负责,却不能不承担。 ③ 上策是用荀子的办法--以人力补天然。怎么补,有四条原则,即"顺应"、"自知"、"珍重"和"超脱"。 (四)分析"补我"的四大原则。(见板书) 四、举例分析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整体上讲本文语言练达,多用口语化的短语,构成了一种平和自然、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要仔细去阅读和品味。 五、小结全文,组织学生讨论对"自我"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书后练习一、二。 2、预习《周恩来》。 附板书: 审我 有我:"物我" "心我"(觉知) "我" 丧我:办不到,除非失去觉知。 外推 补我: 1、顺应--知:知天然 知命 知止 知足(自信) 2、自知:多往外看,虚心比较 自谦、自励 3、珍重 原因:"我"最本质;以"我"为本位 方法:尽力求活得好--经历丰富、有价值 4、超脱 对象:利禄之类和苦的情绪 方法:抓紧(火上加油) 放松--跳到身外冷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