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谈的人物和结构》教案8

时间:2004-12-19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茶香醉人  访问:
教材说明:
1、 此文语言通俗易懂,再加上同学们已经学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篇目和对《水浒》的一些了解,故而理解课文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也有可能理解不透彻,因而需要了解一定的有关《水浒》的知识。所以,课文中字词、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是本课授课的基础知识。
2、 教学重点有二:①学习课文本身结构特点和作者所运用的叙、评、析相结合的评论方法。②了解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特点,掌握评价文学作品,即写一般的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途径:如何选取切入点,如何作到叙、析、评相结合等等。
3、 教学难点:本课带有鲜明的文艺争鸣色彩和独创性,要理解作者在此文中所适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懂得作者见解的独到、深刻之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字词解释:
杜撰:没有根据的编造和虚构。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附会:把没关系的事物说成有某种关系,把没有意义的东西说成有某种意义。
灼然:清楚明白样子。
落魄:luò pò又读luò tuò义同"落泊"(luò bó)
鄙薄:轻视、看不起。
光景:有境况、状况之意,也可理解为表估计、推测。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行伍:hāngwǔ旧指军队,泛指军中。
投名状:旧时聚众造反或占山为寇的人入伙所用的见面礼。
按语:作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
行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能事:擅长的本领。
经济: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大的成果。
幻灭:空想的希望破灭。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倾轧:轧:yà。在同一组织中排挤打击不同派系的人。
2、作家、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春蚕》、《林家铺子》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3、相关文学常识
 《水浒》:作者,施耐庵(也有说罗贯中作或两人合作)
① 主要内容:是一部描写古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它愤怒地揭露朝政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讴歌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惨败的结局,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② 流传及影响:起义故事先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南宋末年画家龚圣予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下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和赞语。民间说书者把水浒人物故事作为说话题材,《大宋宣和遗事》一书便是他们的说书底本。元杂剧中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多达三十余种。《水浒》的作者便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最早的本子为一百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成为七十回。由于其出色的人物刻画和精当的结构安排,使它成为一部不朽的艺术巨著。
③ 艺术特色:人物塑造上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尖锐斗争之中,扣紧人物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行动展现性格,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情节紧张生动,结构安排有机完整,每组人物故事都采用单线发展结构,每组情节既有独立性又前后勾连,语言洗练、明快、生动、丰富,有很强地表现力。
4、 课文内容:
① 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第8段):着重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② 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评价","个个面目不同"。那么施耐庵是如何写出这样一群个性鲜明的形象来的呢?一定得益于其创作方法,于是作者借一本笔记的记载进行推究,然后得出结论,《水浒》是施耐庵揣摩民间流传已久的口头文学加以改编润色而成的。作者写这些的作用主要是: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
③ 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总说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过渡到对《水浒》人物描写特点的深入分析。
④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得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一特点的?
提示:作者采用例证法,举出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的例子,通过三层文字层层深入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从遭遇到思想再到出身,对三个人的异同点边叙、边析、边议、分析精辟独到。
⑤ 如何理解茅盾对《水浒》的这一评价?
提示: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是《水浒》的特点。施耐庵虽然没有接受过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由于他尊重实际,如实地描写社会生活,其结果也必然会反映出阶级社会里的阶级和阶级矛盾。所以施耐庵是不自觉地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塑造人物的。相比较而言茅盾先生却是主动地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这是茅盾先生的首创。文学评论重在创造性,不可拾人牙慧,以此种方法分析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⑥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证得出《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的?这两个特点的写法有何不同?
提示:作者仍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充分地加以论证,最后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远远而来……全部看清楚了。"既形象地说明了这个论点,又增加了行文的变化,使详略交错,不流于枯燥单调。
这两段分析的相同之处是举例论证,不同之处是:前者是逐层论证,最后归纳;后者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是详细地分析论证,而后者事例分析和语言都比较概括、简略。
5、 课后练习:
①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
A、杜撰(zhuàn)写作。 鄙薄(bó)轻视、看不起。 揣(chuǎi)摩:估计、忖度。 摇曳(yè)拉、牵引。
B、轶(yì)事:神秘的事。 感喟(kuì):叹气。 苟安:(gǒu)苟且。 引人入胜:优美的境界。
C、主眼:关键。 倾轧(yà):车碾过。 封妻阴(yì)子:庇护。 遒劲(jìng):有力量。
D、行(hāng)伍:泛指军中。 刺配:充军。 附(fǚ)会:牵强地拉扯到一起。 走投(停下来)无路。
 对下面一些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②"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一句意思是:(  )
A、含蓄地否定了《水浒》的作者为施耐庵。
B、完全肯定了施耐庵创作了《水浒》。
C、《水浒》的作者至今难以确定。
D、假定《水浒》的作者与传说中相符。
 ③引述施耐庵请高手画像朝夕揣摩的故事,作者说:"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是因为:(  )
A、它没有揭示创作《水浒》的全部规律。
B、这则杜撰的故事显然有它附会的地方。
C、朝夕揣摩是对的,但不是画像而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
D、虚构小说人物,也需要揣摩人物性格是否真实。
 答案:1、A(B、轶事: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C、封妻荫子。D、刺配:发配。走投无路:投奔。)2、D 3、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 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 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 从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写文学评论文章的选材立意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提示:不论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只要它具备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其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他对作品的独到评价,也是作者选定评论点的依据。
5、 补充点拨: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很大影响。
课后练习
1、完成本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B、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D、读者此时急于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
3、对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确的是:(  )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A、作者这是极为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正确。
  B、作者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学术界普遍采取这种观点。
  D、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作者的观点可备一说,是一家之谈。
答案:1、参看《教学参考书》(五册)2、A3、D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