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习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培养学生以鲁迅先生伟大人格为榜样,热爱生活,坚持正义和真理。 理解本文琐屑而有序的特点,以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计:三步精读法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唐弢:1913年生,浙江人,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校对工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过十多本杂文集和论文集。 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四。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请学生阅读到“全部消尽散绝了”: 问:课文开头说“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句话中的“写照”与“体现”两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照”就是画像,是指形象而言; “体现”是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某一种精神,是就精神而言。 问:“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应怎样理解? 明确:“意料之中”,作者写过杂文,都被叭儿狗误认为是鲁迅的作品,而使之遭受攻击,为此,心感不安,于是想见之而又不敢,恰偶遇,其果然说:“唐先生写文章,我在替你挨骂。”“意料之外”:鲁迅不但没有训斥,反而亲切交谈。 先抑后扬, 平易近人之性格,尽显纸上。 2作者在谈到自己和鲁迅先生多次交往的过程中描写了鲁迅的肖像,即“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问:这段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明确:表现出一位坚定、沉着、勇敢、顽强的战士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问:这段白描式的肖像描写,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精神。它穿插在写鲁迅平易近人的章节中,目的是写“平易近人”,却着力写他的“倔强”,这不矛盾吗? 明确:作者紧接着写道:“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就是解答,说明鲁迅平易近人,并不是由他个人的性格决定的,而是由于他是站在培养同敌人进行、斗争的青年力量的高度来接近、关怀青年的,揭示了鲁迅先生“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征,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齐声朗读“鲁迅先生叹息说……也许还是浅点好。” 问:狮子、猪、牛、羊、小溪、烂泥塘各比喻什么?引用这与两段话的作用? 明确:狮子比喻强大的国家,猪牛羊比喻弱小的国家,小溪比喻青年,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 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的情况,自夸是危险的。青年人单纯、热情,阅历虽浅,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好得多。同时,有力地证明鲁迅先生对青年谈话重在言传身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是一贯的。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四。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第二步精读: 要求学生阅读“如果把这段话……也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 问:这段话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承上启下,完成前后两部分的过渡。 第二层(2)呼应开头的误会。 第三层(3、4)对鲁迅的“横眉……指”的精神作了总的概况分析。 第四层(5、6、7)点出鲁迅先生进行“韧性战斗”所用的武器是“讽刺”和“幽默”。 第五层(8)鲁迅的杂文是讽刺文学的典范,引起下文。 问:由本段第一句话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可知,下文应该说如何“横眉……指”,可是下文却说了与鲁迅的三次谈话:攀附阔佬;禁男女同泳;“官批本”;这该怎么理解呢? 明确:在这里,作者充分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作用。第一次谈话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日本占领东北以后”,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被人家抛弃的一厢情愿,奴颜婢膝。 第二次:揭露国民党地方官僚的假道学的丑恶的嘴脸,使我们“笑不可抑”。 第三次:对国民党政府惧外媚外的批评。 知道学生第三次精读课文,研究文章的写法: 本文是一篇纪念信号的文章,为什么题目取名为“琐忆”? 明确:从选材上看,一是小,二是多,故称“琐”,而且都是自己耳闻目睹,故叫“忆”。 从意图上看,以小见大。 文章一开头就引了“横眉……牛”,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写了七件事,全都是围绕着它,可见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同时也是鲁迅先生的精神所在,故是全文的纲。 本文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和抒情,在记叙中夹入一些称诵鲁迅先生的富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请找出,说说其作用。 明确:A、开头引用后的评价:点名题旨。 B说鲁迅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了铺垫。 C第二部分开头的抒情议论:把对“横眉冷对”的叙述集中到战斗风格上来,深化了对“战斗风格”的认识,并过度。 D最后一自然段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热爱和怀念之情。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所有英雄、伟人、爱国志士,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后,就会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