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六国论》教案1

时间:2004-07-25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茶香醉人  访问: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论点集中,开门见山,学习时要好好把握。

2 . 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学习领会其语言特点。

3 . 理解把握分论点的设证方法。

4 . 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 指点迷津 】

重点:

1 . 了解掌握作家及作品。

2 . 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3 .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等。

4 . 本文的论证方面的特色。

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提出论点的方法是先从反面否定 ( “非兵不利,战不善” ) ,再从正面肯定 ( “弊在赂秦” ) ,一反一正。使论点显得紧实有力,绝对可信。接着,作者又以反问的形式,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之样,中心论点既显得完整而严密,又与历史实际相吻合。

5 . 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等论证方法。

6 . 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在语言上颇具特色,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有对偶句,有排比句,有引用句,有比喻句,有疑问句,有设问句,丰富多彩,交相辉映;论证语言有正面说,有反面说,有直接说,有隐含说,相映成趣。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1 . 词义、组织结构辨识。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动补结构式。处在被秦国征伐灭亡的时候。

揭示:革 gé,多义词, ( 1 ) 名词,皮革,以及皮革做的。如“制革”,“西装革履”。 ( 2 ) 动词,改变。如“变革”,“革新”。⑶开除,撤除。如“革职”“革除”,“革故鼎新”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设关系的一个分句。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分别珍惜自己的国土。

向:xiàng 多义词 ( 1 ) 名词:方向。 ( 2 ) 动词①对看,面对。如“向阳”“相向而行”。②将近,接近。如“秋天漠漠向昏黑”。③编袒。如“偏向”。 ( 3 ) 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如“向前看”。 ( 4 ) 副词,向来,昔时,过去。如“向无此例”。

思厥先祖父:动宾结构式。想想他 ( 他们 ) 的先人、祖辈、父辈。

提示:厥 jué棗多义词

( 1 ) 代词,其,他的。如“厥父”,“思厥先祖父”。又:这样、那样的。如“大放厥词”。

( 2 ) 副词,乃,才。如“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3 ) 动词,晕倒,失去知觉,不省人事。如“昏厥”。

( 4 ) 突厥:古代少数民族,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暴霜露:动补结构式。暴露在霜露之中。

提示:暴pù 暴bào 曝pù

犹抱薪救火:动宾结构式。好像抱着柴薪去救火。

提示:犹yóu棗多义词

( 1 ) 动词,好像,如同,起比喻作用。如“犹抱薪救火”,“过犹不及”,“虽死犹生”。

( 2 ) 副词,尚且,学。如“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记忆犹新”,“困兽犹斗”。

五国迁灭:主谓结构式。五国相继灭亡。

提示:迁qiān棗多义动词

( 1 ) 改变,转变。如“变迁”,“时过境迁”。引申成灭亡。如“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2 ) 迁移。如“迁居”,“拆迁”,“岁月迁流”。

( 3 ) 调动官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 . 指出下列词灵活用现象

( 1 ) 形容词用如名词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小”、“大”,义为“范围小的”、“范围大的” ) 。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大”,义为“大地方” ) 。

( 2 ) 动词活用于名词

①秦以攻取之利 ( “攻”,义为“攻战方法” ) 。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颠覆”,义为“灭亡” ) 。

( 3 ) 名词作状语

①义不赂秦 ( “义”译为“在道义上”。 )

②日削月割 ( “日”“月”为“每天”“每月 ) 。

( 4 ) 名词用如动词

①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终”译为“坚持到最后” ) 。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礼”译为“礼遇” ) 。

( 5 ) 数词用如动词

后秦击赵者再 ( “再”义“有两次” ) 。

( 6 ) 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 “却”为“使之却” ) 。

( 7 ) 几个虚词的不同意义与用法

① 以:

A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因”,介词 ) 。

B . 秦以攻以之外 ( “用”,介词 ) 。

C . 举以予人 ( “来”,连词 ) 。

D . 洎牧以谗诛 ( “因”,介词 ) 。

②为:

A . 邯郸为郡 ( “成为”,动词 ) 。

B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被”,介词 ) 。

C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第一个“为”动词,译为“治理国家”;第二个“

为”介词,译为“被” ) 。

③之:

A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代词“秦” ) 。

B . 秦以攻取之外 ( 助词 ) 。

C .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代词,“土地” ) 。

D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前一个“之”,代词,代“秦”;后一个“之”,代词,

代“赂秦各国” ) 。

3 . 多音、多义、形近词辩析

第一组 非兵不利:不是由于武器不粮良 兵棗兵器

收天下之兵:收缴天下的兵器 兵棗武器

勒兵:检阅军队 兵棗军队

史公治兵:史可法带兵期间 兵棗军队

第二组 率赂秦耶:全都是 ( 由于 ) 贿赂秦国吗 ?

率——shuài,副词,一概,全都

大——用根者:大致来说,用根的草药

率——shuài,副词,大概,大致

率疲弊之卒:率领着疲惫不堪的士卒

率——shuài,动词,率领

出勤率:人们按规定到工作场所上班与未上班的比值。率棗lü,名词

 

第三组 弊在赂秦:弊害在于贿赂秦国

弊——bì,弊端,弊病

率疲弊之卒: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

弊——bì,“敝”的通假字,困顿、疲惫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国有了充足的力量

( 乘九国 ) 困敝而制服他们。

弊——bì,“敝”的通假字,困顿,失败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

敝——bì,破旧

 

第四组 举以予人:拿 ( 它 ) 来送给别人。举——动词,拿出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我绝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举一动词,拿

西举巴蜀:向西攻取了巴蜀。举棗动词,攻取

举国上下:全国上下。举棗副词,全

 

第五组 后秦击赵者再: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再棗两次

日再食:每天吃两顿饭。再棗两顿。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再振作不起来。再棗第二次

再接再历: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再棗一次又一次

4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提示:如果以偌大的国家,而重演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提示: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它的实际数量有一百倍。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用割,以趋于亡。

提示: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的淫威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5 . 对“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提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最根本的则是当权者因循守旧,不思改革,且政治腐败。以地赂 秦,只不过是腐败无能的一种表现,一种结果而已。作者不抓“干”而论“枝”,不从“因”入手而由果着眼论证,用心在于针砭现实,讽刺北宋王朝勿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作者从他那个角度,阐述了“弊在赂秦”的道理,十分令人信服,但我们对于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也应了然于胸。

6 . 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

( 1 ) 省略句。文中省略句较多,有的已经在注释中补上,如“至丹以荆卿为计”;有的未加注释,我 们在理解句意是要多加思考,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一句中,就有三处省略,只有全都准确补齐,此句的翻译才能迎刃而解。如补之,即为“秦以议取 ( 土地 ) 之外, ( 受赂亦屡得之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 ( 受赂 )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翻译,就容易了。

( 2 ) 严密的思路。文章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但齐、赵、弱未尝赂秦。怎样自圆其说呢 ? 作者巧妙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分论点,再以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手段作雄辩的论证,令人信服。

行文上,第二段紧承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遥接第二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第三段还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和“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的话来呼应前文。四、五两段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讽喻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赂秦而亡的覆辙。

( 3 ) 对比论证。如第二段就用秦国因受赂所得土地与战胜所得土地数量上的对比,先祖得土地之难难与子孙送土地之轻易的对比,“诸侯之土地有限”的事实与“暴秦之欲无厌”的贪心的对比,阐明“弊在赂秦”的道理。第四段对特别以不赂而战的假想与为人积威所劫,日削月割的史实对比,意在进一步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本段则将秦国与六国、北宋王朝与辽及西夏的情况作对比,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对比论证的运用,大大强化了说理效果。

7 . 文学常识知识。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这首诗中说的是哪几位文学家 ?

提示:宋代苏询、苏轼、苏辙。

 【 妙文赏析 】

梦读《窦娥冤》

这个昏暗的午后,百无聊赖。书堆中露出一本《宋元戏曲考》。始翻几页,不知不觉走进一间书房。一位老先生时而豪吟、时而疾书,“这不是王国维先生吗 ? ”一空倚傍,自铸

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请问这说的是哪部作品 ? ”我不禁询问。先生诧异地望了望我,我也低头看自己什么地方不对头棗天哪 ! 我一身民国侍女打扮,而且不由自主地研起飘香的翰墨。

“你刚才问我在评价什么,是吗 ? ”先生和蔼地望着我。我小心翼翼地点了点头。“你向来喜爱读书,怎会没读过…… ? 且将这些文稿整理,有贵客来时告诉我。”先生言罢,开始了他亘古不变的午睡。什么贵客也休想打扰棗这是我素往的经验。

然而那极高极美的评价萦绕难散:仿佛就是近日读过的某部作品,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奇异的声音响起:“可是王国维先生府上 ? 学生关汉卿敬拜。”天哪 ! 我手中的文稿几乎坠地:元代的那位“梨园领袖”、“编修师首”关汉卿几经辗转来到民国 ! 而王先生刚刚评价的不正是……未待我回神禀告,王先生早已大步跨来,紧握住关先生的手:“晚辈静安侯您多时了。”我转身准备茶点,难以置信的一切及那本书棗什么名字 ? 始终浮现不绝。他们两个不住地互诉敬意之情时我端上茶点,被王先生叫住。他对关先生说:“汉卿兄,这是我的侍女棗素爱读书,可否指教 ? ”关先生捋着胡须说道:“我正准备请静安兄带我遍观当今风俗,留你一本书关请多提意见,如何 ? ”我忙不迭地道谢,送他们出门后欣喜若狂奔向茶几:哪里有什么书 ? 分明是面镜子嘛 !

我满怀惊异向镜中一望,顷刻间我登上云端,脚下正是元代的楚州,街上车水马龙的繁华难掩百姓凄苦的面庞,官吏与无赖四处肆虐横行,卖儿鬲女的哭泣处处可闻。刹那间,当年啼哭着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少女;正帮婆婆忙里忙外的少妇忽而成为无依无靠的寡妇;由于无赖张驴儿子的毒计未遂,她成为杀人凶手:“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吧 ! ”刑场上她指控天地错勘愚贤,三桩誓愿一一应验,洁白的雪花掩盖了她的尸体……终于她化作鬼魂,请求做了高官的父亲替自己昭雪。我双目模糊……

我跌下云端 ! 醒来时,王先生神情严肃地递来手帕。我拭干泪水,问起关先生。“他,回去了,回到那个不许善良和美好存活的年代 ! 从宋到元,文人学士从社会上层跌入谷底。科举制度被废除长达七十年,关汉卿同所有文人一样长期与百姓同苦同悲、同喜同乐,出入于勾栏瓦舍,亲自登台。怎奈属于“南人”之列,他胸怀鸿鹄之志亦无从展翅,只得以笔流泻血泪……这窦娥的唱词是元杂剧中最有悲剧性质者,文辞优美是表象,其实质是这面明镜啊……”我正要劝慰先生,心头悲戚与同情间顷刻决堤,一阵晕眩……

等到再抬起头,我还是一身牛仔装,端坐写字台前。将那堆漫画和言情小说推翻在地后,我在书柜最底层打到了蒙着灰尘的《窦娥冤》。它有如凝泪含冤沉甸甸地,纵我手臂疼痛难耐,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它……

赏析:

本文是学完《窦娥冤》后的一篇练笔。作者以瑰奇的想象,梦幻的笔触,倾写自己对王国维棗元杂剧研究者,关汉卿棗元杂剧名家《窦娥冤》棗元杂剧名著的独物解读。难能可贵的是,一位现代女孩努力使自己走进“民国初年”,同作古的学者“交流”,又在与其交流中巧遇元杂剧高手关流卿与王国维的“交流”。这岂不是梦中之梦,镜里之镜 ? 可见作者造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功夫确有过人之处。

本文启示广大同龄人,写作无模式,也有常规:最可贵的就是以作者的独特感悟去创造。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