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 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知识结构 (一)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中学课本里讲的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 借字、古今字。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蚤”通“早”,“直”通“值”。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如:莫——暮,益——谥。 2.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 (1)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 (2)词义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 (3)词义转移,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 (4)感情色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 浅深”。 3.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 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1)词的本义,一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兵”是兵器,“走”是跑。二是指该词的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士,“走”是步行。(现代汉语说到本义就是指基本意义) (2)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 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院子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 “友谊深”、“夜深人静”等。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 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的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 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一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 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其辐射产生的引申只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 节拍等。 (3)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地下工作”、“乱扣帽子”。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30个) 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 ②时间副词——既、已、且 ③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2.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1.常用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 (3)主语后面不同“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 (4)用动词“为”表判断。 (5)用“乃”、“则”等副词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6)用“是”作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同)。 2.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表被动 (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 (3)在动词前面用“受”表被动 (4)在动词前面加“为”表被动 (5)用“为……所”式表被动 (6)用介词“被”表被动。 (3)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为疑问句。 (1)用疑问词的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 、邪或耶等)。 (2)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不、莫等)表疑问。 4.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里,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的条件是: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且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2)介词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②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5.省略句最常见的几种情况 (1)省略主语,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包括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4)省略兼语:“使、命、令”。 (5)省略补语中的介词,常常省略“于”。 6.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 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几种情况:①名词+宾语 ②副词作状语+名词 ③能愿动词+名词 ④名词+补语 ⑤所+名词 ⑥名词+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特点为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被动、意动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指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 (4)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 相当普遍,作状语的几种情况与现代汉语状语相同。 (5)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①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时,这个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解释为“主语+使+宾语”的格式。 ②意动用法是由名词、形容词充当谓语时,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翻译时用“主语 +认为+宾语”的格式。 ③为动用法是指名词、动词作谓语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不是主语使宾语或认为宾语怎样,而是主语为宾语怎样的意思。翻译时用“为……”、“给……”的格式。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一)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应放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定多义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不断演变,造成了古今词义的许多 差别,概括起来,有下列五种情况:(一)词义扩大;(二)词义缩小;(三)词义转移;(四)感情色彩变化;(五)名称说法变化。 例1.公叔痤(魏相)召鞅(公孙鞅)谢曰:“今者王问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言先君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公孙鞅闻秦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国,乃遂西入秦,因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 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景监亦让鞅。 从词的古今异义的角度对文中加点的词“去”、“睡”、“吾”、“让”加以分析。 属于词义扩大的是“睡”,在文中的意思是“打瞌睡”。 属于词义缩小的是“让”,在文中的意思是“责备”。 属于词义转移的是“去”,在文中的意思是“离开”。 属于名称说法改变的是“吾”,在文中的意思是“我”。 例2.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与“太宗令封德彝举贤”的“令”的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A.便言多令才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D.王使屈平为令 分析:“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A为美好;C为敬词;D为法令;B同例句为发布命令。 (2)与“久无所举”中“举”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A.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南取汉中,北举巴蜀 D.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为D,译作推举、推荐。 (二)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应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30个) 的基本用法(见课文中的知识短文)。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 其用法的目的。 例示: 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注:林回:据传为假国人。赤子:婴儿。布:财帛。累:拖累,连累。 (1)指出文中所用的语气词。 分析:表陈述语气的有“矣”、“也”;有时“矣”也表示感叹语气;表示疑问语气的有“ 与(欤)”。 (2)选出加点词用法与文中句子相同的一项 ①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分析:“以”可用作介词和连词,例句中前一个“以”作介词。相当于“把”;第二个“以 ”也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与例句相同的为C项。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对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考纲明确为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也是要求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和辨别能力。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语法构造并没有更多的不同,仅有一定的差别而已。这些知识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分别作了介绍,重点要把握这些句式的规律。 例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鸟封人而乞食。绮鸟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 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摘出其中的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 分析:根据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辨析条件。被动句为“管仲束缚。”即“管仲被束缚”。 宾语前置句为“将何以报我”“我何以报子”“何以”即“以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2.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左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也,以为寡人戒。” 选出一个省略句,并补出省略成分。 分析:“释也,以为寡人戒”此句“释”省去宾语“太师”,这种动词省去宾语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文中还有“公披衽而避”中“避”省去宾语“琴”。 四、能力训练 (一) 崔枢(唐顺宗时任中书舍人)举(指报考)进士,客居汴(biàn,汴州,今河南开封)半岁, 与海贾(跑海外的商人)同止(住)。其人得疾既笃(dǔ,深重),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轻视),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如果)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 “某有一珠价万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敬词,冒昧地)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yì,埋葬)于阡陌(田野小路)。 后一年,崔游丐(gài,乞求,此处指谋生)亳州(今安徽亳县一带。亳,bó)。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倘窀穸(zhūnxī,墓穴)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客居汴半岁( ) ②今势疾不起( ) ③脱殁( ) ④奈何忽蓄异宝( ) ⑤实至宝也( ) ⑥不为盗所发( ) 2.“君能终始之否”中“终始”的含义是( ) A.从始至终,即从头到尾(保持友谊) B.使“始”终,使当初(的友谊)保持到底 C.终止当初(的友谊) D.最后和开头(保持友谊) 3.“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两句中两个“见”字,与下面“见”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B.扁鹊见蔡桓公 C.远见卓识 D.见教 4.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省略的字。 ①客居( )汴半岁 ②置( )于柩中 ③瘗( )于阡陌 ④崔游丐( )亳州 ⑤并勘珠( )所在 (二)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木丑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加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 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短, 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赦使至,更讯诸囚,皆曰:“ 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1.对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收系满狱 系:拘囚 B.覆按之 按:审察 C.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坐:因为 D.自规免罪 规:打算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青州有谋反者 收系满狱
足下平反者多 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A.两个“反”字相同,两个“狱”字不同。 B.两个“反”字不相同,两个“狱”字相同。 C.两个“反”字相同,两个“狱”字也相同。 D.两个“反”字不相同,两个“狱”字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悉脱去木丑 械 木丑 械:刑具 B.敕使将往决之 敕使:宦官 C.万一●短 ●短:愚昧短浅 D.事无枉滥 枉滥:冤屈失实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安喜崔仁师 ②敕使将往决之 A.“安喜”是崔的名 “敕使”指崔 B.“安喜”是崔的字 “敕使”指孙 C.“安喜”是崔的籍贯 “敕使”不是崔也不是孙 D.“安喜”是崔的谥号 “敕使”指崔和孙 (三) 越王苦会稽之耻(指兵败降吴),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意谓与吴决一死战),身不安枕 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美色),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君臣, 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双重衣),色(女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足)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会集)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勘交臂而偾(僵死),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 结盟)之诸候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君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 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辱),孤之志必将出(显示出来)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 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霜,此先顺 民心也。 1.文中加点字“要、枝、禽”的通假字是( ) A.腰、肢、擒 B.邀、支、擒 C.约、支、擒 D.邀、肢、亲 2.与“下养百姓,以来其心”中的“以”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一丝而轻,以至于寸 C.下幽晦以多雨 D.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各组语句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例:执箕帚而臣事之 吾得兄事之 A. 生男女,必货祝之 人皆得以隶使之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例:从车载食 孤违蹇叔,以辱二之子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外连衡而斗诸侯 例:赵王苦会稽之耻 敌人远我,欲以灭器困我也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C.成以其小,劣之 北亦未取遽轻吾国 例:残吴二年而霸 云青青兮欲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二月草已芽 秦师遂东 4.分别与a.“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b.“以致必死于吴”,c.“为天下戮”句式相同的项是( )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吾尝疑乎是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通兵势耳 (4)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5)君既若见录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7)微斯人,吾谁与归 (8)带长铗之陆离兮 A.a(8) b(2) c(4) B.a(3) b(4) c(5) C.a(1) b(4) c(3) D.a(6) b(7) c(3) (四) 一日,公取左公冠带袍笏(nù,臣子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可作记事用)试诸 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公卿一类辅佐帝王的人才)也,荐绣 (蒿草一样的服装)不足以辱子。” 张献忠出没蕲、黄、讠替 、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lài ,赏赐)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指饭菜)已尽饷士,索盐豉(ch ǐ,豆豉)佐酒。公素善饮,饮至数斗不乱,自至军绝饮。是夕,满酌数十杯,因思先帝, 泪泫然下。时微醺,遂凭几卧,盖公不解衣就寝者久矣。比明,将吏集辕门外,门未启,军 吏遥谓曰:“相公方隐几未寤,奈何?”知府任民育曰:“相公此夕不易得也,勿惊之。” 且戒鼓人更击四鼓。须臾公寤,天已曙,大惊,闻鼓声,怒曰:“乃敢乱我军法!”使令缚至,趣(通“促”)斩之。诸将皆长跪言:“相公久劳苦,始得一夕假寤,不忍相惊,故乱鼓 声以待,此知府意也。”公意解,曰:“君固爱我,奈何以私爱变常法?”用赦鼓人,然自 是不敢复酣卧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左公适遇之( ) ②公色沮( ) ③偶逢令节( ) ④庖人报黍肉已尽饷士( ) ⑤饮至数斗不乱( ) ⑥比明( ) ⑦且戒鼓人更击四鼓( ) ⑧乃敢乱我军法( ) 2.“公取左公冠带袍笏试诸身”中的“诸”与下列哪句话中“诸”的含义相同( ) A.今诸生学于太学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诸子百家 3.“乃命酒独酌”,联系上下文,此处“酒”的意思是 答: 4.“子,公辅器也,荐诱不足以辱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你是公卿一类辅佐帝王的人才,(你原来穿的)蒿草一样的服装,不配(你穿)而污辱了你。 B.你是公卿一类辅佐帝王的人才,(我这)蒿草一样的服装,不配(给你穿)而污辱了你。 C.你是公卿一样辅佐帝王的人才,(其他)蒿草一样的服装,不配(你穿)而污辱了你。 D.你是公卿一类辅佐帝王的人才,(不会以为我这)蒿草一样的服装污辱了你。 5.“盖公不解衣就寝者久矣”,史公在军中“就寝”方式在《左忠毅公逸事》中有详细描述 ,请抄录有关原文。 答: (五)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纶,lún,钓丝)东湖,沿澜(指水)穷此,遂跻(jī,攀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 ,忽遇双石,奇攴 (qī,倾斜)枕潭木尔 (顶)影沦(沉)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山,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 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培植)其山,山涵其英, 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则安能产兹奇石哉?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之字)之论,则濒流庶(众)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1.“访其遗踪”的“其”指代什么? 答: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的“刊”字的含义是 答: 3.“乃知山仍石名,旧矣”中“仍”的含义是( ) A.重复 B.仍然 C.因袭 4.“沿澜穷此”中的“穷”字与下列含义相同的是( ) A.日暮途穷 B.穷则思变 C.穷凶极恶 D.穷山恶水 5.“次于南隅”中的“次”字与下列句子含义相同的是( ) A.次日 B.名次 C.次品 D.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六)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缴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扌干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已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勤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 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 , 则忘其亲;援木包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 ,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 :“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 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 忄栗 。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 “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什、 车之左附、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含、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贤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勤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仆表决漏 仆: 漏: 行军勤兵 勤: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穰苴)语兵事,大说之 B.亲戚、左右送之,留(苴)饮 C.(贾)召军正问 D.既往,(贾)未及反 3.与“贾谢曰”中“谢”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⑤张良入谢 ⑥则与牛卮酒,哙拜谢 ⑦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申明约束”、“约束既定”、“临军约束”中的“约束”词性应为( ) A.三个都是动词 B.三个都是名词 C.前两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 D.前一个是名词,后两个是动词 (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宦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仗,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本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委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裴封叔之第 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A.①门第 ②劳役 B.①住宅 ②驱使 C.①住宅 ②操作 D.①门第 ②操作 2.选出下列句子“焉”字分类正确的一组( ) ①愿佣隙宇而处焉 ②余往过焉 ③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④莫敢愠焉 ⑤吾收其直大半焉 ⑥无进退焉 ⑦梓人左持引,右持杖,而处中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④⑦/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⑦/③⑤ 3.下面五个句子都含“工”字,其中与其它四个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B.将求他工 C.委群材,会众工 D.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E.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4.下面句中的“莫”,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②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③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④物莫能近乎此也 A.①与②相同 B.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③相同 D.③与④相同 (八)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善,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出我衤夸 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衤夸 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 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 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 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 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 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 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下列句子,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大丈夫不能自食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下列句中的“乃”与“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⑦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⑧吕后女乃吕也 ⑨相君之背,贵乃不可信 ⑩荆轲者,卫人也,其克乃齐人 A.②⑤③④⑩ B.②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⑧⑩ D.①②④⑥⑦⑧⑩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上未之奇也 B.上不我用 C.何陋之有? 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释(羽)而不斩 D.以(何)为大将 (九)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二人分司东都矣 。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 ,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 矣 。若顾此,便录致之。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使镌刻进御 。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现者三四,姚家急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赅详,时谓“极至”。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拜:授与(官职) 知:主管 B.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 欲:私心 干:冒犯 C.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 挠:扰乱 原:宽宥 D.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为相:作宰相 相衔:相互怀恨在心 2.比较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然臣未及闻之耳 ②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 ③卿安从知之 ④崇为之请曰 A.①②③④都是代词,其中①②③所指相同,④另有所指。 B.①④是助词;②③是代词,且所指各不相同。 C.①②是代词,代事;③④也是代词,代人。 D.①②③④不全是助词,也不全是代词。 3.“非所以裨玄化也”一句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意义不同,这种现象叫词语 古今异义。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 B.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 C.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D.使者复,说大悔恨 4.对句中划线部分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 上久之乃许 “无何”“久之”都表时间短,而“无何”比“久之”更短 B.欲斥之 而由臣逐知古 “斥之”“逐知古”都是指罢免魏知古 C.恃其蒙恩 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 “蒙恩”指姚崇二子受到魏知古优待;“见德”指魏知古只看到姚崇二子表现好的一面。 D.臣有子无状 尔曹无类矣 “无状”“无类”均指姚崇二子为官不成体统,表现不佳。 5.文中“知古归,悉以闻”一句省略较多,译时要补出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回到家里,就把他听到的消息全都告诉了家里人。 B.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姚崇。 C.魏知古回到吏部,把在东都听到的有关情况全都奏闻皇上。 D.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二子在洛阳为官的不良表现及多次请托自己的情况全部奏闻皇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