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喂牲口的草)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 :“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 ,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 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委屈)乎不知己,而 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从前)也见客之容 ,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通“讥”, 注意)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 1.在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语中找出与“夫子礼之,敢不敬从”中的“礼”字用法相同的词( ) A.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B.故就酒家觞之 C.吾得兄事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在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中选出与“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A.至舍,不辞而入 B.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辞 C.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D.意北尚可以言辞动也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 )
越石甫怒而请绝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晏可以辞而无弃乎 B.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途者 C. 风吹草低见牛羊 齐人累之 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4.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分类无误的一项( ) ①晏子之晋 ②齐人累之 ③遽解左骖以赎之 ④向也见客之容 ⑤夫子礼之 ⑥此全功之道也 ⑦倾之,烟炎张灭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⑨得公来,孰视之 ⑩俗人之有 功则德,德则骄。 A.①/②⑤⑧/③⑨/④⑥⑦/⑩ B.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 C.①/②③⑨/⑤⑧/④/⑥⑩/⑦ D.①/②③⑧⑨/⑤/④⑥/⑦/⑩ (十一)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 法参军。守武大,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 ,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 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 ,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教辈号“警盗” ,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 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 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雅遮留如永始去。 [注释] 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 ②牒:授官的文书。 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 ④文移:公文。 ⑤遮留:拦阻挽留。 1.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 应当是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2.取诸县以给,敛诸大合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3.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十二)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子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 而 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之,子列 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 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苛取,见得思义,见 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下列各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1.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 A.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 B.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君主的命令吗? C.送给先生吃,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 D.送给先生吃,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君主的命令吗? 2.以人之言而知我。 A.根据别人的话才了解了我。 B.根据别人的话才认为我是聪明的。 C.根据别人的话才认识了我。 D.根据别人的话才与我交好的。 3.文中“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这一复句,要是给它的译文加上关联词语的话,应当是 A.既然……那么…… B.虽然……也…… C.如果……那么…… D.只要……就…… (十三)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 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 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 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并州刺史高干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及杨俊、王凌、王 象,太祖皆以为县长。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 所在有绩。出为平原太守,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 阳亭侯。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 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而退。时论以 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年八十三,薨。 (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当下客 下:对人谦下,屈己尊人 B.便收之 收:逮捕,拘押。 C.稽迟则夷灭宗族 稽:计较,争论 D.林叔父挝客 挝:音zhuā,击,打。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州刺史高干表为骑都尉: 表白,说明。 B.文帝践阼: 即位行事,这里指登帝位。 C.超迁博陵太守: 越级升迁。 D.年八十三,薨: 因生时封侯,所以称死为“薨”。 对下列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①父党造门 ②临子字父 A.①父亲的一个朋友上门拜访。 ②面对您(我可以)代表我的父亲。 B.①父亲的一个党羽造好了门(送来) ②面对着孩子而称他父亲的名字。 C.①父亲的一个党羽造好了门(送来)。 ②面对您(我可以)代表我的父亲。 D.①父亲的一个朋友上门拜访。 ②面对着孩子而称他父亲的名字。 4.①微伺吏民罪负 ②考责钱谷赎罪( ) A.①暗中观察官吏和百姓的过失。 ②严刑拷打,让他们用钱粮赎罪。 B.①略微地看一下官吏和百姓有什么罪过。 ②考查清楚后,就让他们用钱粮赎罪。 C.①暗中观察官吏和百姓的过失。 ②考查清楚后,就让他们用钱粮赎罪。 D.①略微地看一下官吏和百姓有什么罪过。 ②严刑拷打,让他们用钱粮赎罪。 5.①惧系者不救 ②林宰南和,治化有成( ) A.①害怕王匡,都不敢去救。 ②常林做官,以“和”为主,行政和教化都很有成绩。 B.①担心林的叔父救不出来。 ②常林做南和县的县长,行政和教化都很有成绩。 C.①担心林的叔父救不出来。 ②常林做官,以“和”为主,行政和教化都很有成绩。 D.①害怕王匡,都不敢去救。 ②常林做南和县的县长,行政和教化都很有成绩。 6.①晋宣公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②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 A.①晋宣公认为常林是一方德高望重的人,常常对他行恭敬之礼。 ②司马公自己要努力遵循长幼之间的礼仪,为青年人树立榜样。 B.①晋宣公因为常林是自己德高望重的同乡,常常对他行恭敬之礼。 ②司马公自己要敦促长幼之间交流叙谈,这是青年人(提高自己)的方法。 C.①晋宣公因为常林是自己德高望重的同乡,常常对他行恭敬之礼。 ②司马公自己要努力遵循长幼之间的礼仪,为青年人树立榜样。 D.①晋宣公认为常林是一方德高望重的人,常常对他行恭敬之礼。 ②司马公自己要敦促长幼之间交流叙谈,这是青年人(提高自己)的方法。 (十四) (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邓)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及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 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 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 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不答州郡礼命 ( ) A.不回复州郡长官对他的礼遇。 B.不应允州郡长官让他作官的任命。 C.不接受州郡长官馈赠他的礼品。 D.不回复州郡长官给他的有礼貌的书信。 2.而震志愈笃 ( ) A.而杨震更加坚持他安贫乐教的志向。 B.而杨震的思想品德更加高尚。 C.而杨震的感情志趣更加深厚。 D.而杨震更加喜欢安贫乐教。 3.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 ( ) A.老朋友有人想让他替子孙建造新宅第。 B.屋宇破旧有人想让他替子孙建造新宅第。 C.屋宇破旧有人想让他替子孙置办家产。 D.老朋友有人想让他替子孙置办家产。 (十五) 仆射柳元公家行为士大夫仪表。居大官,奉继亲薛夫人之孝,凡事不异布衣时。薛夫人左右仆使,至有以小字呼公者。性严重,居外,下辈常惕惧。在薛夫人之侧,未尝以严颜色待家人,恂恂如小子弟,敦睦内外,当世无比。宗族穷苦无告,因公而存立者甚众。在方镇,子弟有事他适,所经境内,人不知之。族子应规为水部员外郎,求公为市宅,公不与。潜语所亲曰:“柳应规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及水部殁,公抚视幼孤,恩事加厚,特为置居处,诸子皆与身名。族孙立疾病,以儿女托。公廉察鄂州,嫁其孤子,虽箱箧刀尺微物,悉手自阅视以付之。公出自清河崔氏,继外族薛氏,前后与舅能、从同时领方镇、居省闼,又与薛氏舅苹同时为观察使,妻父韩仆射同时居大僚。未尝敢以爵位自高,减卑下之敬,其行已如此。 (选自《唐语林》)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虽箱箧刀尺微物,悉手自阅视以付之。( ) A.虽然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全都亲自检查以后,才把它们作为嫁妆送去。 B.虽然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也很熟悉,亲自检查,才把它们作嫁妆送去。 C.即使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全都亲自检查以后,才把它们作为嫁妆送去。 D.即使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也很熟悉,亲自检查,才把它们作嫁妆送去。 2.族子应规为水部员外郎,求公为市宅,公不与( ) A.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请柳元公替他买一座房子,公没有答应。 B.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请柳元公替他买一座房子,公买了不给他。 C.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托柳元公造一所大宅院,公没有答应他。 D.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托柳元公造一所大宅院,公不给他造。 3.选出与刻划人物性格无关的一项。( ) A.居外,下辈常惕惧。 B.及水部殁,公抚视幼孤,恩意加厚。 C.公出自清河崔氏,继外族薛氏。 D.未尝敢以爵位自高,减卑下之敬。 (十六)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授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建德初,授宣纳中士。高祖作相,授内史上士,参掌机要。高祖喜曰:“ 唯我公义,奉国罄心。”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凡有疾病,皆以床 舆来,安置听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 ,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 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 。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时山东霖雨,自陈、汝至于沧海,皆苦水灾。境内犬牙,独 无所损。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日束 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 舍,日束 衔之。 (选自《隋书·辛公义传》) 1.“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一句的意思表述正确的项是( ) A.参军到平陈,因立功转任为岷州刺史。 B.在随军灭陈后,凭功劳转任为岷州刺史。 C.参军平陈后,因功劳被任命为岷州刺史。 D.在随军灭陈后,因立功而任命为岷州刺史。 2.下面两句文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奉国罄心 ②此事有程 A.①为国尽力尽心 ②这种事情自有规矩 B.①侍奉国家尽心 ②这种事情自有制度 C.①侍奉国家竭力 ②这种事情有一定程序 D.①为国家尽心尽力 ②这种事情自有规章制度 3.下列文句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数被嗟异 ②此风遂革 A.①多次被人惊叹为奇异 ②那陋俗马上革除 B.①数次被人惊叹是奇异 ②那陋俗就革除了 C.①经常被人叹为异才 ②那陋俗革除了 D.①经常被人叹为异才 ②那种陋俗便被革除了 4.下面与辛公义力主移风易俗、重在教育疏导的做法有关的一项是( ) ①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②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 ③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 ④始相慈爱,此风遂革。 ⑤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⑥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十七) 尹铎为晋阳,下之绛,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垒:用土垒成像墙壁样的军事障碍。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 孙阳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 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 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 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耻无大乎危者。 (选自《吕氏春秋·似顺论》) [注释] ①诤:《说文》,止也。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 ) A.当感到事事乐意的时候就会过分纵情放肆,当感到事事忧虑的时候就会制止过失想法治理 ,这是人之常情啊。 B.看见高兴的事情就会过分奢侈,看见发愁的事情就会防止过失想法对付,这就是人们的主 张。 C.被喜欢的事情所陶醉就会过分放纵,被担忧的事情所困扰就会制止过失想法整治,这就是 人们的方法。 D.出现快乐的事情就会毫无节制地浪费,出现发愁的事情就会防止过失想法治理,这是人之 常情啊。 2.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 ) A.凡是有益于国而又有利于君主的事,虽然加倍治罪,我尹铎也要去做。 B.那些有利于国家和君主的事,纵然要加罪一等,我尹铎也要去干。 C.凡是对国家、对君主有益的事,哪怕给我加上罪名,我也要去做。 D.这些对国家和君主有好处的事,即使对我加倍惩处,我也要去干。 3.夫以顺令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 ) A.那些借顺从命令来得到君主的宽容的,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又何况尹铎这样的人呢! B.这些用顺从命令来取得君主的欢颜的,众人都有能力做到,又何况尹铎呢! C.凡是靠顺从命令来取得君主的好感的,一般人都能做到,何况尹铎这样的人呢! D.凡是用顺应命令来得到君主的高兴的脸色的,多数人都能做到,又何况尹铎呢! 4.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 ) A.虽然以不知为耻却又同情自己,喜欢坚持错误而讨厌听别人的规劝。 B.以不知为耻却骄傲专横,喜欢坚持错误而不喜欢听忠告。 C.虽然把不知认为耻辱却又夸耀个人的作用,喜欢坚持错误而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 D.认为不知是可耻的却又怜悯自己,喜欢固执错误而讨厌别人的规劝。 (十八) 九日,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不至 ,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 ,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枝,崇树襁褓;后也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注释] ①旰:天色晚。 以下各句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1.今使汝曹识疾苦,知以节俭御物耳。( ) A.现在要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2.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如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3.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4.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十九) 吕、谷阝畏 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 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 ,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qū衣袖)犹在,女其行乎。”对曰: “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矣。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 ,晦,公宫火,瑕甥、谷阝芮 不狄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 ①蒲城之役: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曾使寺人披伐公子重耳于蒲城。公子出奔,披斩其祛。 ②入:指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一事。 ③齐桓公句:当初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争立为君主,管仲用箭射中桓公衣带钩。后桓公置 射钩之事不问,任管仲为相。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使让之 ②且辞焉 ③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 A.①请 ②告别 ③田野 B.①责备 ②拒绝 ③打猎 C.①谦让 ②辞谢 ③耕种 D.①责备 ②言辞 ③土地 2.“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的正确意思是( ) A.我以为你这次回国,当知道有灾难来临。 B.我以为你这次回国,当懂得做人君的道理了。 C.我以为你这次进入蒲,应当接受过去的教训。 D.我以为你这次进入蒲,应当懂得统治之道。 3.“除君之恶,唯力是视”的正确意思是( ) A.替国君除去恶人,当尽我最大的努力。 B.替国君除去恶人,当看我的力量如何而定。 C.解除国君的罪恶,当看我的力量如何而定。 D.解除国君的罪恶,当尽我最大的努力。 4.“君若易之,何辱命焉”的正确意思是( ) A.你若轻视我的意见,(我自会离去),又何必屈辱您下令赶走我呢? B.你若轻视我的意见,(我自会离去),为什么要受您的羞辱呢? C.你若改变有齐桓公那样的态度,(我自会离去),为什么要受您的羞辱呢? D.你若改变有齐桓公那样的态度,(我自会离去),又何必委屈您下令赶走我呢? (二十)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 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为之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 ,士以义怒,可兴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心,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 ,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 所以养 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 ,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 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 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 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 侮而 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注释] ①斥堠:侦察敌情的哨兵。 ②缒zhuì:坠。 1.对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丰犒而优游 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C.欲不尽则有余贪 贪:追求 D.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侮:侮辱 对下面句子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 A.大凡士兵,都要讲究道义;不讲道义,即使对自己有利的事,也不能做。 B.大凡战争,行动在于崇尚正义;不是正义的战争,即使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发动。 C.大凡军队,都崇尚正义;没有正义感的军队,即使想取得胜利,也不能轻易出动。 D.大凡兵器,都要用在正义的战争上;非正义的战争,即使兵器再锋利,也不能轻举妄动。 3.①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 A.①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应该具备“智明”和“严厉”的条件,士兵应该令行禁止,绝对服从上级。 B.①即使全天下的士兵都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应该具备“智明”和“严厉”的条件,士兵应该令行禁止,绝对服从上级。 C.①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要想做到“智明、严厉”,士兵就必须装做什么都不懂。 D.①即使全天下的士兵都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要想做到“智明、严厉”,士兵就必须装做什么都不懂。 4.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 A.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够调动兵力对付敌人,又能根据敌军的部署决定对付他们的办法,因此撤退或进攻的策略就可以决断了。 B.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够调动兵力对付敌人,又能根据敌军的部署决定对付他们的办法,因此兵力去留的部署就可以决断了。 C.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在战前以兵力试探敌军的虚实,又能利用敌人的进攻发现自己的兵力 配备是否得当,因此兵力去留的部署就可以决断了。 D.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在战前以兵力试探敌军的虚实,又能利用敌人的进攻发现自己的兵力 配备是否得当,因此撤退或进攻的策略就可以决断了。 (二十一)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京力 敌之人,隘而不 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京力 者 ,皆吾敌也。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 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 ,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可也。” (选自《左传·宋楚泓之战》) [注释] ①司马:官名。指公子目夷,字子鱼。 ②二毛:头发斑白。 ③京力 qíng:强大。 ④胡●:老年人。 ⑤●:混乱。 以下句子在文句的正确意思是 1.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 A.有道德的人作战不置敌于死地,不把头发花白的老兵当禽兽对待。 B.有道德的人作战不置敌于死地,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C.有道德的人作战不再杀伤已受伤的敌人,不把头发斑白的老兵当禽兽对待。 D.有道德的人作战不再杀伤已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2.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 A.士兵明白了耻辱才教他们作战,是要求杀死敌人。 B.教导士兵以不能勇敢作战为耻辱,目的是为杀伤敌人。 C.士兵明白了耻辱才教他们作战,目的是为杀伤敌人。 D.教导士兵以不能勇敢作战为耻辱,是要求杀死敌人。 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 A.利用敌人被阻住的机会便击鼓杀敌,不也是可以吗?还有什么可怕的。 B.趁敌人被阻住的机会便进攻他们,不也是很好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 C.利用敌人被阻住的机会便击鼓杀敌,不也是可以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 D.趁敌人被阻住的机会便进攻他们,不也是很好的吗?还有什么可怕的? 4.声盛致志,鼓●可也。( ) A.我军声势盛大,鼓舞士兵斗志,击败未摆好阵势的敌人是可能的。 B.我军声势盛大,众志成城,进攻未摆好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C.我军鼓声大作,鼓舞士兵斗志,进攻未摆好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D.我军鼓声大作,众志成城,击败未摆好阵势的敌人是可能的。 (二十二) 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曰:“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原,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 ,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故妾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馀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超之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 ,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竟失边和,如超所言。 1.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悖逆侮老 ②丐超馀年 A.①违背长辈和上级的意志 ②乞求班超安度晚年 B.①对老人欺侮不敬 ②替班超请求年老退休 C.①违背长辈和上级的意志 ②替班超请求年老退休 D.①对老人欺侮不敬 ②乞求班超安度晚年 2.对下列句子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恐开奸宄之原:恐怕给坏人造成干坏事的机会。 B.文王葬骨之恩:周文王筑台,掘出尸骨,命人埋葬,表示帝王仁慈之心。 C.子方哀老之惠:魏文侯的马老了,要丢弃它。大将田子方于心不忍,把马收养。 D.察政不得下和:指管理过于严格,不顾私人感情。 3.“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的正确意思是( ) A.特派我的儿子班勇随安息国进献贡品的人一起入关,趁我尚在人间,让班勇见见中原故土 。 B.仅派子勇跟随安息入关进贡,趁我尚在人间,让子勇亲见中原故土。 C.特派我的儿子班勇随安息国进献贡品的人一起入关,等我回乡之日,和班勇一起看看中原 故土。 D.仅派子勇跟随安息入关献宝,表示我心向朝廷,使得子勇也见识见识中原故土。 4.“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的正确意思是( ) A.我接替您的职务,任务重,见识短,您还有什么话要对部下讲吗? B.我接替您的职务以后,身当重任可是见识短浅,希望您教给我(如何带兵)! C.我接替您的职务,身当重任可是见识短浅,望您能有什么话教导我! D.我有幸追随您以后,任务重,考虑不周到,您该有什么话教导我吧! 第三章 参考答案 (一) 1.C 2.B 3.D 4.A 5.B 6.C (二) 1.B 2.A 3.D (三) 1.C 2.A 3.C (四) 1.D 2.D 3.D 4.C (五) 1.A 2.A 3.C 4.B (六) 1.C 2.B 3.A 4.B (七) 1.B 2.B 3.A 4.D (八) 1.D 2.B 3.A 4.C (九) 1.D 2.D 3.B 4.C (十) 1.B 2.D 3.A 4.C (十一) 1.B 2.A 3.C (十二) 1.A 2.A 3.B (十三) 1.①寄住 ②情势、情况 ③死 ④储藏 ⑤极、最 ⑥发掘 2.B 3.D(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A项,接见;B项,朝见;C项 ,见解) 4.①于 ②之 ③之 ④于 ⑤之 (十四) 1.C(坐应解释为定罪。) 2.D(第一组第一个“反”字为反叛的意思,第二个“反”字是改正的意思。第二组第一个“ 狱”字是监狱的意思,第二个“狱”字是案件的意思。 3.B 4.C (十五) 1.A 2.A(B项有递进义;C项为并列连词;D项为“因”。) 3.C(“苦”为意动,四句中仅“劣”为意动,其余均不是) 4.A(a句为定语后置;b句为动补结构;c句为被动句) (十六) 1.①正好 ②尴尬 ③节日 ④厨师 ⑤酒器 ⑥等到 ⑦改变 ⑧竟然 2.B(诸,之于。A项为各位,C项为之乎,D项为众) 3.摆酒,动词 4.B(意思是你还会有更好的衣服穿。A项意思是,你应该穿我这样华丽的衣服,显得不谦虚 ,对对方也不够尊重;C项意思是你穿这样华丽的衣服正合适;D项意思是不会嫌服装好坏的 ,都不妥。) 5.“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十七) 1.郦道元 2.更正 3.C 4.A(阻塞不通。B项穷尽;C项极端;D项荒凉) 5.D(居住,驻扎。A项第二;B项等第;C项质量较差) (十八) 1.仆:放倒;漏:漏壶,一种记时工具;勤:指挥。 2.A(B项“留(贾)饮”;C项“(穰苴)召军正问。”D项“(救者)未及反。”) 3.B(②为警告;③为辞别;⑤为拜谢;⑥为谢意) 4.C(“约束”凝固后常用于“盟约”或“遵守”) (十九) 1.C 2.C(①②④⑦为兼词;③⑤⑥为语助词) 3.E(精细。ABCD项为工人) 4.B(没有谁。①⑨为否定副词。) (二十) 1.D(意动用法。A、B、C项为使动用法) 2.B(“乃……也”构成判断) 3.D(定语后置。A、B、C项为宾语前置) 4.A(B项应为“(亭长妻)不为具食”,C项为“(滕公)释而不斩”。D项“以(信)为大将”。 ) (二十一) 1.B(贪) 2.A 3.A 4.B 5.D (二十二) 1.B 2.A 3.D 4.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