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通过一些生活琐事来表现了深沉的无私的母爱。同学们在阅读本文时障碍不大,况且初一年的学生有很多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亲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学习,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是寄宿生。初次离家,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在上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哭了。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同学们就可以很大的热情迅速地在小组中讨论开了。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准备好自己的答案,踊跃发言。有的组认为“莉”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有的则认为“莉”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有的说“莉”是个不定性的人。各小组除发表自己的意见外,还做了充分的理由说明。比如说“莉”是个不定性的人的小组说:““莉”在小的时候是很孝敬母亲的,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生了转变,但在高中毕业后有醒悟,悔悟过来,重新孝敬母亲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言,让他们真正地在小组中合作,自主地学习。 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来导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充满着自己的感情的,从而也领悟了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我觉得这就是我上这课的成功所在。 虽然这节课上得较成功,但是在有的同学朗读课文中哭的情况下有部分同学却笑了。我对此表示困惑。课后,我去进行了调查,问那些笑的同学为什么笑,他们有的说,父母亲做这种事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值得哭的;还有的说,平常我们也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我们刚开始不理解这种感情。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他们从未体会过的情景及感情呢?我想在上课之前多设置与课文类似的情景,如:再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或回想台湾电视剧《妈妈》。或提问假设英姨没有收养我,“我”的命运会怎么样? 这样应会让大部分同学更容易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