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 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 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 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 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 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 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 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 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 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 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 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 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 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 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 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 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 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 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 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 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 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 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 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 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 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 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染力。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 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 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 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 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 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释疑解难 1.关汉卿的作品有何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 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带 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人《望江亭》、《单刀会》等b 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 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 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 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 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 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 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 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 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 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 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 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 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 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 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 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 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 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 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 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 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 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 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 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 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 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 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 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 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 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 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 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 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 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 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 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 与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