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现代文阅读训练六

时间:2004-07-25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一把手  访问:

一、考纲要求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
2.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二、知识结构
1.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在确定文章体裁的特点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进行分析概括。
4.联系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 有用的信息,而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一 项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都涉及到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是现代文 阅读测试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 看法、倾向。具体方法如下: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 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2.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 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 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3.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
5.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题类型有二:一是以单选、多选的选择题形式考查,如1995年第23题(单选),1997年第28题(多选),1999年第19题(单选),二是以主观简答题形式 考查,如1995年第25题,1996年第26题,1997年第27题,1999年第21题。
例1.1995年高考第23题: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分析:这道题采用为文章选标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对此题的选择,应采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其阐述的内容并没有做肯定判断,一直利用问句形式或“可靠”等字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可以断定,表示肯定语气的C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不适合作本文的标题。
例2.1995年高考第25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分析:解答这道题,应采用抓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的方法,分析题干,答案的有效区间在第二自然段。通读第二自然段,先找到与题干照应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两句,这是两个重要信息句。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来划分层次。前一句后边的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中间的分号表明前后是并列联系 ,是用来说明“守着古典主义”两个方面表现的。一方面是读古书,把内容装进头脑,不问它有用没用;一方面是学古文,模仿程式和腔调,不问有效没有效。后一句冒号仍是提示下文的作用。中间的分号隔开的两个部分与前一句不同,它不是表明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而是就旧式教育读书作文的目标,从正反两方面即“要”的什么,“不管”的什么来说明。据此分析,再结合题干“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可以归纳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生搬硬套作文程式;追求功名利禄。
例3.1996年高考第26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
分析:要解答这道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 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这个问题,涉 及全篇内容,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作者要告 诉我们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谜”的原因。接着,我们再抓住显性因素分析。第三段首句“这 是贝多芬之谜”是一个关键句,在层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再抓上下段的中心句,它们分别是“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然后,我们再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综合考查,提炼其共同点,即“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再按照题干字数要求,进行精简概括: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
例4.1999年高考第21题: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② ,③ ,④ ,⑤ 。(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 。(不超过12个字)
分析:这道题两问一反一正相互联系,前一问要求批评五种错误观点,后一问要求概括作者的正确观点,一破一立,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文章5—10段中的五个排比段是批评五种错误观点的,而每段的第一句即错误观点,与问题一一对应,根据题干要求,精简概括为: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前一问解决,有破必有立,再看第二问,作者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用表因果的连词“所以”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不超12字,加以精缩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四、能力训练
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 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 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 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 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 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 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 心用力的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 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 ”,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 》、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 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 》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 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 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 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卒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 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 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 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①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 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节,作者沙叶新)
[注]①通儒——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不超过15个字)
2.“评注为主, 诗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不超过15个字)
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1)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
□□□□□□□□□□□□□□□□□□□□□□□□□□□(不超过25个字)
(2)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
□□□□□□□□□□□□□□□□□□□□□□□□□□□(不超过25个字)
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1)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 22个字)
(2)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 (不超过32个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
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
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 
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
F.全文引用的事例占了一半的篇幅,形象地、充分地阐述了文章的主旨。
第六节 参考答案
1.诗是主要的,评注是辅助的。
2.钱钟书的评注比宋诗还写得好。
3.(1)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
(2)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 而美化他们。
4.(1)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
(2)钱钟书的序、评、注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是当今的学问首富。
5.A、D、F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