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讲讲实事求是》教案3

时间:2004-12-20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茶香醉人  访问:

教学目的

  一、深入理解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认识实事求是对解放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宠伟目标有重大意义。

  二、学习本文作者运用的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领会本文所具有的巨大的逻辑力量和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认识本文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在于写作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二、教学本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认真进行研习、讨论,以便让他们“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进行课内预习。

  理清文章的思路,研习第1至8段。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1978年5月2日至6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这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政治工作拔乱反正的一次重要会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

  当时正是全国政治、思想、理论战线上面临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纠正“左”的影响的关键时刻。这种流毒和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所谓“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两个凡是”的观点正确不正确呢(提问)大家认为不正确,那么究意错在什么地方呢?(提问)这种观点错就错在它把检验真理的标准搞混乱了。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从1978年5月开始出现了一场产生极大影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人们重新学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清了“两个凡是”这种观点的错误本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同志首先深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正确观点。《讲讲实事求是》这篇课文就是从讲话的这一部分中节选的。

  2 课内预习

  提出预习的要求:初读全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本文开头、结尾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上有什么特色?(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中心论点在哪段里提出?为什么要在这段里提出?(3)本文第4—8段运用了哪些材料作为论据来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要求学生预习。预习时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书上作一些记号。

  检查预习情况。可以先把问题(1)(2)提出来讨论一下,问题(3)在分析课文时解决。

  提问:本文开头、结尾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指出,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接着便紧扣“讲讲实事求是”的论题,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文章的结尾则呼应开头,先从正面说明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应该采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作法,再从反面说明不这样做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开头和结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针对当时我国政治、思想战线的形势来谈,又是针对这次会议如何开法、解决什么问题来谈,完全是有的放矢。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十分周密严谨。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中心论点在哪段里提出?为什么要在这段里提出?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个论点在第3段里提出。为了使这个论点具有充分的根据,作者在第1、2段先从我们开会、作报告、作议论以及做任何工作的目的,从我们党的队伍的现状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为中心论点的提出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作者在第3段里才提出中心论点的原因。

  3 理清文章思路

  启发:这篇课文节选自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部分有鲜明的中心论点,有完整的论证过程,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独立的议论文来学习。在前面一个议论文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论证的思路和结构的一些知识,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来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和整体结构。

  提问: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论证的?

  明确:这篇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

  提问:根据这篇文章论证的思路,全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是绪论部分,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4—9段)是本论部分,以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为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透辟的论证和阐述。第三部分(第10段)是结论部分,指出怎样才能开好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三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讲讲实事求是”这个论题,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第二部分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第三部分作出结论,进一步指出当前我们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边讨论,一边板书)

板书设计:

讲讲实事求是

   讲求实事求是

  绪论─────→本论────→结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 毛泽东同志的 在实际行动中

  出发点、根本点 实践和理论 坚持毛泽东思想

  4 研习第一部分

  启发:第1、2段是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根据。第1段从我们做任何工作的目的来谈,请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运用怎样的句式从正反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讨论后明确:先用“……究竟能不能……,是不是……,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是否善于……”的句式,概述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句中前边的“能不能”、“是不是”同后边的两个“是否”相呼应,十分准确严谨。接着用“只有……才……”和“如果不……就不……”的句式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来反复强调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句中运用了“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正确或者完全正确”、“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这样的表示选择关系的短语,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更加全面。   启发:第2段从我们党的队伍的现状来谈,作者也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的,而把重点放在谈不正确的思想状况这一方面,请同学们研究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谈这一方面。

  讨论后明确:这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这篇讲话主要针对的问题,把这方面的情况谈清楚、谈充分,才能更好地引起与会者及全党全军的注意,才能更加有力地提出并阐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求学生朗读第2、3段,体会作者行文的针对性和语言的准确、鲜明。对“弥天大罪”、“毫无疑义”等词语,对“忘记、抛弃甚至反对”这个短语中三个动词语义上的递进关系,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体会。   5 理清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指导:在这个层次(第4—8段)中,作者以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为论据,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理清这个层次的主要内容。表格可以这样设计:

  学生细读课文,填写表格(具体内容略)

  6 布置思考题

  思考题:本文第4—8段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第9、10段。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领会本文在选择、安排材料上的特点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步骤 1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5个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第4—8段。朗读前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要求全班同学边听朗读边作思考。

  问题:(1)这几段文字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第8段写道:“毛泽东同志讲过,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这篇文章还要大量引用毛主席的论述?

  2 课堂讨论

  以3—4人为一组,分组讨论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再安排大组交流。

  明确:(1)这几段文字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一是先分后总。第4—7段分述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第8段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二是论证思路纵横交织。在4—7段中,从纵的方面看,是以历史时期为顺序来作阐述的,在每个历史时期里也是按年代先后列举例证的;从横的方面看,又是从不同角度紧扣实事求是这个中心,阐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指导思想(第4段)、党的思想理论基础(第5段)、党的作风(第6段)以及一切工作方面(第7、8段)都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这样纵横交织的写法,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鲜明。在明确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上一教时 填写过的那张表格作一点补充,更好显示作者的论证思路。补充后的表格可用板书示范(空格让学生自填):

  (2)毛泽东同志的话,是批评那种只会照抄照搬语录而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在本文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同那种照抄照搬语录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是完全必要的,原因有二:一是要论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选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论述和革命实践作为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二是针对那些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主席实事求是根本观点的人,作者有必要完整、准确地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来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彻底驳倒他们的错误主张。注意选择既能真正体现毛泽东思想精髓、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来作为论据,这正是本文在选用论据方面的一个特点。

  3 研习第9段

  启发:第9段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是对前面第一层次的论证从理论上进行小结。这一段对第4—8段的论述作了有力的收束,而对第一部分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作了必要的照应,使文章显得前后勾连,丝丝入扣。学习这段时,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在选用句式上的特点,体会选用句式同论证效果的关系。

  齐读第9段。

  做句型转换练习:

  (1)作者连续运用了3个反问句、1个设问句,试把其中的3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并比较两种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明确:可以改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这种根本观点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就说不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显然,运用反问句表达效果更好,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发人深思。   (2)反问句中常常使用“难道”、“岂不”这类词,在课文中连用的3个反问句中也用上这类词,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没有用这类词?

  明确:可以作这样的改写:“……这难道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吗?这种根本观点难道已经过时了吗?如果……难道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吗?”这样改写后,反诘的语气更加强烈,还带有一点责备的意味。作者没有用“难道”这一类的词,是考虑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特定场合、听这篇讲话的特定对象,选用了最恰当的表达形式,使人感到作者的话语既是鲜明有力的,又是循循善诱的,既具有严肃性,又富于启发性。   再次齐读第9段。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4 研习第三部分

  请学生朗读第三部分(第10段)

  提问:课文结尾部分,从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谈起,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的表现。

  提问:同这种在实际行动中拥护毛泽东思想的表现相对立的,是怎样的表现呢?作者用怎样的句式来论述这种表现呢?

  明确:与此相对立的表现在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而实际上违反毛泽东思想。作者用“如果……那就……更……”、“即使……也……”这样的句式来论述这种表现,使这种违反毛泽东思想的表现的实质、危害昭然若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作者向与会者和全党同志明确提出了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这个“十分严重的任务”。

  5 研究论证方法

  讨论“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论证方法中对最常用的两种就是例证法和引证法,前者是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后者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的论点。对这里列出的四个论点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是:(1)引证法,根据第1段已经提出的道理、原则来作论证。(2)引证法,根据上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来作论证。(3)例证法,以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为论据来作论证。(4)引证法,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析当前的问题,证明这一个观点。补充:除了例证法、引证法之外,课文中还运用了对比法(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和喻证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对比法的例子如:第10段中把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和口头上拥护。实际上违反毛泽东思想这两种情况作对比。喻证法的例子如:第7段中所引的毛泽东同志用“加工工厂”的比喻来阐明道理的论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