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 网站帮助 | 栏目导航 | 留言 | 会员中心 | 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语教学

《风景谈》教案1

时间:2004-07-31  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网  作者:祖强  访问: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紧扣中心将六幅画面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的写法。

2.体会运用衬托的手法和选用精当的动词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学习和发扬这种崇高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弄清六幅画面是怎么组合成文的。

2.通过朗读、讨论、概括、复述、评析和作文等方式体会衬托的手法和品味精当的动词。

3.突出第六幅画面。

教学难点

弄清六幅画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从语言形式入手把握文章内容,第二、三两个课时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内容的。这种“形式·内容·形式”的教学过程,正适合文学作品的教学。

2.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①学生·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尽量少讲,只起启发、点拨、引导作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学。②读写听说:四者相辅相成。③语言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二者有机结合。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和想象等能力。④语文·生活:二者有机联系。最后的想象作文,既把阅读和写作,又把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课文写法的理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茅盾五十八年前写的散文,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识记茅盾的主要作品和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形音义。

2.用在高中一册学到的方法把握全文主要的内容,体会巧妙的构思,即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不同的画面组合成文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分钟>

1.教师:(先板书课题)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2.学生:将“幻灯片①”的内容抄写在“知识梳理本”上,再齐读一遍。

3.教师:本文和《白杨礼赞》被称为姊妹篇。请同学们回忆:《白杨礼赞》赞扬了什么。(静思片刻,齐答。明确:赞扬了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采用了什么写法。(静思片刻,齐答。明确:象征、衬托或烘托、对比。)那么,本文赞扬了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呢?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讲解 <40分钟>

(一)字词散发 <8>

1.教师:我们仍然用进高中以来学到的“组块法”(扣住课文中的字词,在形音义三方面进行散发,使它们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系统”,即“组块”)来自学以下10个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学,每人负责2个(或3个)词,查字典,在书上写批注,然后组内讨论,最后齐读老师出示的内容(见幻灯片②),在书上作补充批注。

(二)把握内容 <24>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绿》《荷塘月色》和《灯》等散文时,是从哪三方面把握散文的“情”(即“神”,中心)的?(静思片刻,齐答。明确:概括景物内容,筛选议论抒情语句,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

2.学生:①齐读“预习提示”中“课文中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这句话。②每幅画面由一个小组的代表朗读,其余学生同时在书上作三种符号:在写自然景物的名称下加横线,在写人的活动的词语下加波浪线,给议论句加括号,然后由一个小组的代表从课后第一题中选择答案,给画面命名。 3.教师:我们概括了景物内容,又筛选出了议论句,现在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

4.学生:先由一个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段和全文第一个注释,再由一个学生概括中心,最后全班齐读:赞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体会构思 <8>

为了弄清作者如何将六幅画面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教师提出下边两个问题,每提完一个问题,学生个人思考(闭目静思半分钟)、小组讨论、组长发言,然后教师补充。

1.有人说,本文赞扬的是延安抗日军民,不应该写猩猩峡外的沙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明确:从内容看,赞扬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和其余五幅画面的内容一致;从散文的特征看,“形散”但“神不散”;从同国民党作斗争的需要看,利于掩护自己,便于发表。)

2.有人认为,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意见如何?请谈谈看法。

(明确:不重复,是用不同的人,即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不同的活动,即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不杂乱,四处议论层层递进,升华了中心,使六幅画面形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三.小结 <1分钟>

教师:这节课应掌握哪三类知识?

学生:思考片刻,指定考试不到七十分的回答。

(明确:识记茅盾的主要作品,识记字词形音义,把握内容、体会构思。)

 

四.作业 <1分钟>

完成每篇课文必做的作业:采用“组块法”将字词形音义整理在“知识梳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用朗读、概括、复述、比较等方式加深对衬托手法的理解,体会它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钟>

全班齐读四处议论句和中心。

 

二.导入 <2分钟>

上节课,我们把握了全文的内容,体会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这节课,我们从欣赏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内容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衬托”下的定义:“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本文的六幅画面都用了“自然景观”来衬托“人们的活动”,即以“物”衬“人”。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类,“正衬”就是用正面的事物(本文指美丽的景色)和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的事物,“反衬”就是用反面的事物(本文指单调乏味的景色)来陪衬主要的事物。

 

三.讲解 <38分钟>

1.概括 <27>

先朗读课文,六幅画面写自然景观的内容分别由六个学生朗读,其余内容由全班朗读。每读完一幅画面就完成表格内容(见幻灯片③),第一幅画面由教师完成,其余的由每个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并指定五个学生回答。要求: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的概括,要同老师的字数和结构相同,要抓住能衬托人的主要景物,要能体现人的精神。

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六幅画面都是用“物”衬“人”吗?如果有不同的,请快速找出来,加以说明。(一分钟后,叫一个学生回答。明确:“石洞雨景”中用公园角落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和公园里长椅上一对恋人,反衬一对青年男女;“北国晨号”中用一本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来正衬山峰上的小号兵。这两处都是以“人”衬“人”。) 2.复述 <8>

要求:①先记叙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最后画龙点睛议论。②复述时不能看课文,要抓住画面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作适当想象。

第一幅画面由教师复述。第二、三、五、六幅画面分别由一个大组复述:①个人闭目静思一分钟→②同桌大声复述→③四个大组各推选一个代表比赛→④教师评分。

“沙漠驼铃”复述:

中午,太阳正施展出淫威,炙烤着大地。沙漠上,放眼望去,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十分刺眼,空气似乎在作哄哄的火响;低头一看,驼马的枯骨赫然入目,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多么单调平板的景色!然而,你听,前方,送来了“丁当,丁当”的柔声;你看,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下,排列整齐的骆驼队伍,昂然高步,向我们走来了,走来了。这是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我要赞美这敢于向恶劣的大自然挑战的伟大精神。

3.比较 <3>

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朱自清的《绿》也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请同学们回忆,它们分别是用什么衬托什么,各属什么类型,有何作用。(学生静思半分钟,指名回答。)

明确:《白杨礼赞》用黄土高原的景色(雄壮、伟大,倦怠、单调)从正反两方面衬托了白杨树不平凡。《绿》用梅雨瀑的美景从正面衬托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四.小结 <3分钟>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六幅画面中衬托的手法,明白了它的定义、类型和它在每幅画面中起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采用衬托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闭目静思半分钟,同桌大声说,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明确:全文采用衬托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突出,使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更加感人。

 

五.作业 <1分钟>

简析三篇散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要求: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分析《白杨礼赞》《风景谈》和《绿》这三篇散文中的衬托手法。完成在练笔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精当的动词,体会它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写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衬托的手法。这一节课,我们先从欣赏的角度,品味10个动词,体会它们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然后当堂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二.讲解 <18分钟>

1.学生:看幻灯片④,在原文这10个动词下加点,并在旁边写出括号里的动词,然后齐读这10个句子。

2.教师:进高中以来,我们学习了品味动词的两种方法(学生齐答):一是“比较”法,就是从“语意轻重、范围大小、前后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对一组动词进行优劣的比较;二是“评析”法,就是分析评说该动词对表现文章具体的内容(本句→本段→本篇)所起的作用,说说它美在何处。现在我抛砖引玉,品味两个动词。 送(传):这两个词都是写听到了“铃铛的柔声”,“传”只是客观地叙述声音传到了“耳鼓”,而“送”是从作者的主观感受来写的,带有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在“最单调最平板”的沙漠上听到了“柔声”之后的喜悦之情。

涌(升):“升”是由低往高移动的意思,“涌”是像水或云冒出、涌出的意思。这里用“涌”才能与“心里”和“感想”搭配,同时,“涌”比“升”语意更重,更能突出整齐的骆驼队不畏酷热,“昂然高步”行进在茫茫沙漠上感人的力量。 “送”和“涌”从侧面写出了骆驼队的庄严、妩媚,表达了对敢于向恶劣的大自然挑战的人的无比崇敬之情。

3.学生:第三、四句的两个动词,在全班静思1分钟以后,指定成绩优秀的两个学生品味。其余6个动词,分给12个小组,每两个组品味一个,步骤:①每个人完成在作业本上;②小组内交换看作业本,并选出代表;③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分。

4.小结

以上10个动词,对表现全文内容有什么作用?

(全班闭目静思半分钟,同桌大声说,指定一个学生再说。明确:从正面和侧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全班大声朗读幻灯片④上的10句话。

 

三.作文 <25分钟>

1.教师:学了《风景谈》,我们不由得陶醉在那一幅幅独特的“风景”中。延安儿女那火热的战斗生活,令我们无比向往,抗日军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深受感动;作者那巧妙的构思、衬托的手法、精当的动词,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现在让我们饱含对抗日军民和作者无比崇敬的感情,诵读最后一幅风景画。(全班齐读)下面我们写作文,把“读”运用到“写”中。

2.学生:当堂完成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要求:①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根据最后一幅画面展开想象,人物必须写战士,自然景观必须是当时延安的景物,如朝霞笼住的山峰,也可以是风雨交加的山峰,甚至是洪水泛滥的延河边。②想象离不开生活体验。可以把生活中见到的画面(如解放军站岗放哨、抗洪救灾)合理地写进作文中。③必须用衬托的手法(正衬、反衬均可),选用精当的动词,最后画龙点睛议论抒情。

步骤:①学生个人动笔。②小组推荐优秀作文。③每组念一篇优秀作文,教师评分。(没念完的优秀作文,交给科代表,张贴在“学海拾贝”园地里。)

四.作业 <1分钟>

用从本文学到的方法自学《天山景物记》。要求用铅笔在书上写下边两种批注:①自选一幅画面分析衬托手法。②自选你觉得最美的5个动词,进行品味。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盘点回顾:十年教师节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第16届全国推普宣传周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是老师
第29个教师节特刊:我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围观,被指最豪华导师阵容
一张民国毕业证引网友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栏目上一篇文章
本栏目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