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解析 一、此题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要求背诵的一段课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熟读成诵,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具体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意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参考答案详见“重点难点化解”中的 “ 2、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二、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孟子》长于比喻”的理解 。参考答案详见 “重点难点化解”中的 “3、典范的语言”和“5、邹与楚战”。 三、1、御:抵御。2、易:换。爱:吝惜。3、乃:是。4、第一个“见”:看见。第二个“见”:被。5、及:推及、推广。6、缘:攀登、爬。 四、设计此题,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具体句子中不同义项的辨析,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爱”“明”“道”的含义。爱:1、吝惜。2、爱护。3、喜爱、喜欢。明:1、明亮的。2、视力。3、清楚、明白。4、贤明的。道:1、称道、称赞。2、说、讲。3、道义、道理。4、路、道路。 五、此题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翻译的能力。 标点: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往)楚游者,比(及、到)及反(同“返”)也,则冻馁(饥饿)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爱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褊()小 予忖度()之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 莅()中国 商贾()皆藏于市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B、盖亦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B、何以异?C、树之以桑。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B------------------。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C------------------------------。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D--------------------------------------。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E----------------------------------------------。 B层级检测题 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 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答: 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3、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 4、小作文: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检测题答案 A层级检测题: 1、h w ng w bi n c n du b l g h n sh n d i 2、A、恐惧发抖的样子B、赡养、奉养C、憎恨、痛恨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 3、A、途--道路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C、型--作出榜样D、 臖--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 7、A、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C、以“缘木求鱼”为喻D、“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层级检测题: 1、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大及小、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 2、明察秋毫/缘木求鱼 3、B、A、C、BD、答——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4、提示:比如,可以用这么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吹脱,北风猛吹,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温暖地吹着,行人终于敞开了襟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