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是本单元学习、训练的重点。 阅读和欣赏诗歌要注意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来体味彼情彼景;要注意体会作品的构思和语言的妙处,理解深刻寓意;要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作品的情思和韵味。这样才能在领会诗歌共同特点的同时,把握每篇作品独特的内涵和意境。学我国的诗如此,学外国诗亦如此;学现当代诗如此,学古诗亦如此。所以古诗诵读,就是要在大体弄懂词句含义,基本了解古诗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及至背诵。 古诗要诵读好,有赖于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抒情见长,诗歌是诗人有感于社会生活而激情迸发的产物,无论借景抒情,借古咏怀还是托物言志,其意都不在事物本身,而在抒发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诵读时要注重理解其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这首诗所表现的李白思想感情的核心。诗人梦游天姥,向往仙境,追求自由,超脱尘世,都与他不屑“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密切相关。 诵读古诗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意境美。在古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大的特点,所以诵读古诗要特别注意这一特点。《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想象写出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奇异的景物变化,写出了“洞天中开”后仙人赴会的辉煌景象和盛大热烈的场面。通过对这辉煌灿烂的仙境的描绘,作者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怀。 诵读古诗还要注意古诗的一些表现方法,如李诗的夸张、拟人。体会这些写法的作用,对诵读、理解古诗都很有帮助。 诗歌的另一主要特征就是具有音乐美,主要表现为节奏和韵律,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与合辙押韵,使得诗歌朗朗上口,优美动听。诵读古诗时对此必须备加注意。 首先,诵读古诗一定要注意读好重音。重音读得好,不仅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而且可以给人以轻重有致、节奏和谐的美感。朗读时先要根据诗的内容确定重音。重音读得自然有力,恰到好处,有助于对诗的内容的加深理解,方能体现古诗的音乐美。 此外还要注意节奏。诗歌具有节奏美,这种节奏美主要靠朗读的停顿体现出来。所谓停顿,并不是声音完全断绝,而是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延长,作一种匀称的顿挫,做到音顿而意不断。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有时也可灵活一些,不要把关系紧密的词语拆散。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节奏问题可谓重中之重,兹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作较详细分析说明。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梦游天姥吟留别》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的感情、思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本诗中,诗人感情起伏奔放,变化多姿,因而诗的句式也相应多变,押韵也自由灵活,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的统一。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 比如,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这是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再如,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下面忽然夹用五言,这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接下去四句五言更是表现出诗人轻松欢愉心情。“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该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以表现紧张而急迫的心情;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个九字句,用了三个虚词,节奏是舒缓的,用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 又如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这个有如口语的九字句,正好表现了诗人毅然绝然的坚决情态,如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显然不如原句顿挫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能高屋建瓴之势, 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此外,我国古代诗歌一般以两句为一联,两句配合,双句押韵,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因为只说“且放白鹿青崖间”,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显示了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 诗歌还具有韵律美,朗读时要注意把诗韵读出来。如全诗换韵11次,大多与内容层次有关,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 最后,还要注意朗诵的要求。朗诵比朗读有更高的要求,要把诗作背诵下来,要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朗诵更要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为了帮助学生诵读好古诗,感知诗的音韵美, 还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初步的有关体裁的知识和懂得一点格律常识。 唐诗形式多样,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并使之更为完善;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乃至多次换韵,句数不限。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七言古诗,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以七言为基调,还交错的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时长时短,节拍有急有缓,写得别开生面,不受任何成法的拘束,意到笔随,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和追求。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字古今音异,但根据押韵规定,它们处在韵脚所在处可以判断它们同韵,如“摧”与“开”、“台”,“嗟”与“霞”,“此”与“水”等。 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绝句中也有近体诗。这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两句一联,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末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这两种新诗体的出现,大大拓宽了诗的题材,也给诗人驰骋才力、抒发灵性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篇幅短小,同样可以显示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