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说明] 作者用文章开导社会。 [个性教案] 一 阅读文章集体完成三个问题 1、 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清高? 2、 李白为什么不被称为清高?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清高还有必要吗? 二 回答问题 问题1 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所以,清高的名声在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其次,我们要明确,清高与富贵无缘。如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无斗米折腰",为彰显个性而辞官归隐,以"力耕"谋"衣食",是纯正的清高。 最后,有才艺本来"学而优则仕",但是这类人竟然不做官,这类人才可成就真正的清高。 问题2 有才艺本可做官但清高之人不做这才证明他们的清高。而李白只做到一段宫廷诗人,就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况且李白本人又很希望成为清高之人,但是世人并不认可。再有,李白有时用世之心过于迫切,其人又过于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隐忍的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没了官可做则又傲然的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这中内心深处强烈的以官为荣的心理,就很难和"清高"二字相连在一起了。 问题3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思考。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而"清高"的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而有愈发坚挺之势。 2、 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的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 3、 在市场经济中发财致富乃至既富且贵的人,倘若能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清高自有在人类道德中存在的合理内核。 三 其他问题(略) [相关概念补充](略)
|